第二节 种植业一、耕地与农业区划1949年全县有2045337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以下简称人均)占有3.06亩。
1954年因垦荒增到2070723亩,人均2.80亩。
1960年因人口骤减,人均占有量上升到3.36亩。
此后人口逐渐回升,建设用地又不断增多,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1970年为2.06亩,1978年为1.64亩。
1985年,全县有耕地1416997亩(水田854111亩,旱地562886亩),农业人口867997人,人均占有量为1.63亩。
比1949年人均占有量少1.43亩,即减少46.74%。
全县耕地总量比1949年少628340亩,即减少30.72%。
其中26.3万亩因县界变更划出,其余36万多亩主要用于水利、房屋和交通建设。
上述耕地,依据肥力、生产情况和自然特点,全县划分为3个农业区域:撮镇、店埠、石塘、梁园4个行政区中21个乡的全部或一部及撮镇、店埠、梁园3镇为南部圩畈区。
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34公里,耕地53万多亩,占全县耕地37%左右,人均占地1.29亩。
此区域劳力多,水源足,土壤条件较好,为本县上等农业区域。
其中撮镇以南海拔高程6~12米,坡度小,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条件最好,但有5万多亩圩田洼地易受涝害;定光、店埠、三十埠以北至滁河南岸,地面海拔高程由12米逐渐升高到50米,岗冲交错,水旱相间,土壤稍次于南部,而旱涝保收率较高。
梁园、古城、八斗,白龙4个行政区中26个乡的全部或一部为北部岗丘区,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28公里,地面海拔高程45~90米,为拱形隆起岗地,耕地68万多亩,占全县耕地48%左右,人均耕地1.97亩。
土壤比较瘠薄,雨量少于南部,水利条件较差,高岗地易旱,属低产区域。
撮镇、店埠、石塘、古城4个行政区东侧15个乡的全部或一部,为东部低山区。
南自巢湖沿的四顶山,北至古城区的岱山,山丘连绵,南北长71公里,东西宽9公里左右,耕地20万亩,占全县耕地14%左右,人均耕地1.36亩,土壤肥力一般,灌溉多靠拦蓄山水,部分岗丘高地易旱,沿山落冲常受山洪灾害。
作物产量水平介于以上两区域之间。
附农业区划图。
二、农村劳动力(一)数量 194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有302746个,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6.76亩。
1985年增至402456个,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3.52亩。
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含林牧副渔)的346385个,占总劳力86.07%,从事乡办工业和其他行业的56071人,占总劳力13.63%。
(二)素质 解放初期的农民有95%左右属文盲或半文盲,解放后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民子弟入学增多,至1985年,农村劳动力除初小毕业者外,受过普通中学教育的10万人左右,高小毕业的15万人左右,还有一部分受过农业技术培训,他们大多掌握了作物栽培,良种选育、农作物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有的学会了农机操作,是推行科种田的主要力量。
(三)分布 总的状况是南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北部,南北两地劳动力按负担耕地量计算,相差近一倍。
1985年各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量是:撮镇2.65亩,店埠2.78亩,石塘3.17亩,梁园3.89亩,八斗4.82亩,白龙4.83亩,古城4.87亩。
(四)男女结构 1985年,男劳力211031人,女劳力191425人,分别占总数的52.4%和47.6%。
由于80年代前期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除从事乡办工业和其他固定职业的5万多人多为男性外,还有几万男劳力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劳动,如建筑、开采、加工、运输、作坊等,因此,女劳力成为种植业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南部地区。
三、农机具(一)传统农具 解放初期,农事作业全用手工器具。
翻整土地用木犁、木耙、铁扒、铁锹;旱地栽苗、点播和中耕除草用铁铲、锄子,稻田除草用鹑头;提水多用木制的手摇或脚踏龙骨水车,有的用序斗;割禾用镰刀、锯刀;运输用扁担、绳索、箩筐、秧架、稻架或木制独轮小车;脱粒用禾桶、掼床、连知、石磁;粮食除杂用风车、筛子、簸子;粮食加工用石磨、石臼、木砻、土砻;榨油用木榨。
(二)农具更新翻耕机具 1954年,梁园马拉农具站开始使用双轮双铧犁,由双马牵引。
同时有些农村也开始试用,以牛牵引。
由于县内土壤多粘重,畜力不适应,不久陆续停用。
1956年,省农业厅配给本县中型拖拉机3部并配带5铧犁,由县交付长临河乡的星光社、梁园乡的联盟社、马集乡的团结社使用。
1961年,县成立拖拉机站,收回上述3部拖拉机,另添置一批,专为各地代耕。
是年有大中型拖拉机24台、1080马力;手扶拖拉机2台、24马力。
从1968年起,生产队开始用12马力手扶拖拉机配带单铧犁、旋耕耙作业。
最多的1978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123台、5535马力;手扶拖拉机1738台、20856马力。
机耕面积最大的1977年为1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12.71%。
从1980年农业包干到户后,原为生产队所有的拖拉机,大多转为私人所有,从事运输业。
1985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255台、11378马力;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341台、15708马力。
机耕面积不到万亩。
收割机具 1954年,梁园马拉农具站试用以马力牵引的收割机,因马在本县不能耕地,单纯牵引收割机作用不大,未能推广。
1982年,从上海的宝山引进2台机动收割机,用3马力柴油机牵引,收割水稻,分别在店埠、王铁等地试用,效果较好。
插秧机 1967年由广西引进半机动插秧机4台,在撮镇的马桥大队和解集的青春大队试用,效果不理想。
1969年,由上海宝山引进机动插秧机,由手扶拖拉机牵引,每次栽1排12棵,速度较快,但秧栽大小不匀,且有漏插、漂秧等现象,经在撮镇的马桥大队反复试验未能成功。
1980年,购进省内出产机动插秧机2台,在龙塘、王铁等公社试用,也有上述缺点,因此一直未能推广。
脱粒机具 1958年起开始使用人力转动的脚踏钉齿式打稻机。
1960年有机动钉齿式脱粒机,滚筒长4至6市尺不等,用电力或柴油机带动。
70年代,由于难脱粒的粳稻增多,原有脱粒机效能不够理想,又多更用效力更高的纹杆式机动脱粒机。
至1980年,全县共有大小机动脱粒机1万多台,大宗粮食脱粒实现了机械化。
1981年起,全县农业实行分户经营,高效能的大型脱粒机不适需要,麦稻脱粒绝大部分用小型拖拉机带动石磁碾压,少数仍用脚踏钉齿式脱粒机。
植保机具 1952年起,各地先后开始用人力喷雾器,1954年始用手摇喷粉器。
1963年,国营古城林场和龙泉寺林业站用机动喷雾器治林木病虫,以后有些社队陆续用以防治农作物病虫。
70年代,水稻面积扩大(特别是双季晚稻),防治水稻病虫任务繁重。
原有的老式人力喷雾器不能适应需要,普遍更用背袱式工农16型人力喷雾器,有的用机动喷粉器。
1985年,全县有机动喷雾(粉)器51部162马力,人力喷雾器遍及到户。
排灌机具 1951年南圩农场在临河集建立以旧汽车引擎为动力机的第一座机械抽水站。
1952年,龙塘渠开始用柴油机动力提水。
1957年,长临河、湖滨、撮镇等地又以锅驼机动力提水。
1958年,建立撮镇电灌站,开创本县电力提水的历史。
1960年后,机电排灌设备逐年增多。
70年代末,各地除大小机电排灌站的固定提水机械外,生产队还有轻便灵活的小柴油机泵、电动靠埂泵、深井泵、铁制人力水车等,基本上实现了排灌机械化。
1985年,全县共有排灌动力机械4149台、108028马力,农用水泵6237台,喷灌机械25台套。
粮食加工机械 1951年,撮镇碾米厂用柴油机带动金钢砂砻加工稻米,开创本县机械加工粮食的历史。
1952年,粮食部门用横式铁磁碾米机加工稻米。
1959年,引进碟式小钢磨加工面粉。
1961年,店埠米厂引进14英时橡皮滚筒碾米机。
1962年,国营撮镇等米厂引进捣式磨面机;农村社队开始使用横式铁磁碾米机和碟式小钢磨。
1965年,粮食部门更用65型平板磨面机。
60年代末,农村麦稻加工实现了机械化。
70年代初,粮食部门稻米加工机械再次更新,使用横式砂碳碾米机。
1980年起,又引进更先进的30—5A型碾米机,稻子净化、去壳、除糠和米的整理分级全部自动化。
1985年,粮食部门和白龙、八斗、古城、梁园等地又引进日产面粉10吨以上的mF15型小组联磨面机,麦子运到、去杂、加水、粉碎直到出面全部自动化。
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碾米机898台,磨面机713台。
油脂加工机械 1965年粮食局最先引进95型螺旋式机动榨油机,1969年在撮镇安装投产。
70年代初,社队企业开始用铁拉榨(扳榨),以人力扳动。
随之又引用机动的43型螺旋式机动榨油机。
1978年,社队企业普遍引用95型榨油机,并开始引用90型液压榨油机。
1984年,国营撮镇植物油厂引用预榨浸出工艺。
预榨用200A—型螺旋式榨油机代替原95型榨油机,浸出工艺用50吨平转式浸出器。
这套机械日产油50吨,不仅油质好,且出油率比其他类型高3%左右。
1985年底,全县有各种榨油机258台。
农用运输机具 50年代初,以胶轮平板车代替独轮手推车,并有少量畜力胶轮大车。
1960年,有载重汽车1部,拖拉机24部、1080马力。
1962年,姚埠圩电犁站用机动船搞农事运输。
70年代,拖拉机配带车箱搞农事运输比较广泛。
1985年,全县有载重汽车199辆、19628马力;大中型拖车309辆,小型拖车1293辆;农用机动运输船47艘、127吨、821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