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重污染企业布局清洁能源,应该是近几年资本市场上最动听的故事之一。
然而,老牌化工企业滨化股份却将故事讲出了许多问号。
12月21日,滨化股份发布股东变更的提示性补充公告,称第一大股东水木有恒拟向和宜投资转让其持有的1.25亿股股份,转让完成后,公司第一大股东将变更为和宜投资。
曾经,“清华系”水木有恒与滨化股份的牵手被外界视为传统重污染企业转型新能源的信号,如今,水木有恒已撤出滨化股份前十大股东,不禁让人唏嘘。
自去年5月份以来,滨化股份一直处于无实控人状态,技术方中途撤离,产业转型之路又在何方?风口财经记者致电滨化股份董秘办公室,对方表示,目前新材料设备还未建成投产,新能源产品对业绩的贡献并不是很大,公司产业转型的盈利之路仍是未知数。
“清华系”技术方撤离,公司仍无实控人根据公告,滨化股份第一大股东水木有恒在12月17日与和宜投资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前者拟以8.5元/股价格向和宜投资转让其持有的1.2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39%),转让总价为10.63亿元。
转让完成后,水木有恒在滨化股份的持股比例将从总股本的7.20%下降至总股本的0.81%,持股数量从1.41亿股减少为1590.18万股,不再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同时退出公司前十大股东之列。
而和宜投资的持股比例将由权益变动前的1.05%上升为7.44%,成为滨化股份新的第一大股东。
滨化股份表示,公司目前无实际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该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在此之前,水木有恒曾于10月14日和11月17日,两次通过大宗交易分别减持滨化股份1920万股、140万股。
而和宜投资则分别于10月份和11月份通过两笔大宗交易获得公司1920万股、140万股。
这意味着,水木有恒大宗减持的股票均由和宜投资接盘。
资料显示,和宜投资成立于2021年9月24日,其股东主要为滨化股份现任管理层。
而水木有恒是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下简称“清华工研院”)下属的北京工研控制的合伙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为清华工研院。
2017年,滨化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清华工研院,从此将战略目标投向了氢能领域,市场也一度将二者的合作看作是滨化股份加快产业转型的信号。
如今看来,当年的佳话将暂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水木有恒的股权转让价格为8.5元/股,相较于公司当天收盘价(8.94元/股)打了九五折,此外,水木有恒两次大规模减持都是在滨化股份两次股价持续下跌的低点,投资者对此发出质疑:“投资就是要获益的,既然决定退出,为什么不在高点减持,却选择在低谷减持?这操作着实令人费解。
”针对该疑点,一位自称滨化股份工作人员的张先生却向风口财经记者解释,“我们是正常的协议到期,一切都是双方合伙人协商决定。
”公司坦承:产业转型的盈利之路仍是未知数失去了“清华系“技术方的靠山,滨化股份的产业转型之路又该去向何方?成了资本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
公告显示,这些年滨化股份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项目建设的脚步确实没有停下。
2017年,滨化股份和北京亿华通共同出资设立滨华氢能源有限公司,主要承担滨化氢能业务的发展,并与清华工研院合作开发了烧碱副产氢气净化工艺技术;2019年5月份,滨化股份年产1500吨的氢气净化、压缩、充装装置建成投产,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全指标分析中心;2020年10月底,时任滨化股份董事长的朱德权在某周年庆典上公开表示,“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符合科创板上市条件的氢能子公司建设,为滨化向新能源战略转型及五年以后的发展打开战略空间。
”如今又一年过去了,董事长的“三年目标、五年计划”真正实施得如何了呢?风口财经记者致电滨化股份董秘办公室,对方表示氢能源早有产品,年产能在1300吨—1400吨左右,但对业绩的贡献不是很大。
“2020年氢能源的收入是负一千多万,我们目前也是在战略布局、谋划跟公司合作的阶段。
”至于新材料方面,对方表示目前新材料设备还未建成,一期项目大约在明年4月份才能具备理想的投营条件,“化工的设备和工艺都需要很长的调试时间,我们会积极往前推进。
”据滨化股份2021年半年报显示,因新材料在建工程项目建设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85亿元,公司的主营业务现仍为化工行业。
对此,滨化股份也坦承,新能源和新材料什么时候能赚钱是个未知数。
业绩起飞,股价腰斩自去年5月份滨化股份高层之间解除一致行动人以来,股权分散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无实控人会不会造成群龙无首”、“公司内部管理是否正常”……成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滨化股份的业绩不但没有受到管理层变动之后的不良影响,反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据2020年年报显示,去年前两季度,滨化股份仅实现净利润1743万元,而到了第三、四季度,则分别实现净利润2.21亿元、2.68亿元。
2021年的业绩表现更是优异,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4.10亿元,仅三个季度就已达到了去年一年净利润的三倍。
滨化股份在年报中将净利润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归为主要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但通过财务报表不难发现,公司上涨的很大一部分业绩为理财所得。
2021年半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78亿,而投资理财产生的收益为4.79亿元,占比高达49%。
2020年其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4.3亿元,而当年的归母净利润也仅仅5.07亿元。
近两年,滨化股份在投资理财方面动作频频,2020年7月14日,滨化股份发布公告称出资57万元跟天津水木易德等企业合伙成立“水木氢源基金”,经营范围包括股权投资、投资管理、项目投资等; 2020年8月6日,公司申请发行包括中期票据在内的合计规模不超过24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融资工具获准注册;同年10月10日,公开发行的总额为 24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开始转股……“靠理财赚钱,原来是个假的氢能源。
”滨化股份股吧里,股民们的负面情绪已经升起。
自今年9月23日股价达到顶峰14.2元/股之后,便开启一路下跌趋势,截至12月22日收盘,滨化股份报8.61元/股,跌幅1.03%,距离高位时几近腰斩。
对于这种业绩与股价“冰火两重天”,分析师陈远更愿意用资本提前反应预期来解释,“当业绩预期真正实现了,可能股价就不会大涨了。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