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天气,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话题。
因为不管身在何处,总会遇见刮风下雨,总会经历电闪雷鸣。
有研究认为,天气是陌生人之间消除尴尬,打破沉默的最有效话题。
想必,这也是天气能够引起所有人共鸣的原因。
一年一度的3·23世界气象日又将到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观云测天”,而“观云测天”,则是气象观测、预报等工作最为基础的部分。
在每个人收到一份天气预报之前,有多少人都在为这一个数百字的信息付出着辛勤的劳动,而每个人的劳动又都是那么不可或缺。
从今天开始,新疆晨报将推出气象日系列报道,通过一条普通天气预报产生、发布的过程,来展现一群默默在天气预报背后付出的气象人的故事。
陈娟一个人要同时观测多达10台以上的电脑显示数据。
陈娟在对监测太阳辐射的直接辐射表进行校正,该辐射表是架在一个能够自动追踪太阳的架子上,形影不离的追踪太阳。
陈娟在对监测太阳辐射的设备进行养护。
陈娟在对监测太阳照度的暗筒式照度计进行检查。
陈娟在观测冻土情况。
陈娟在观测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数据,同时还要将数据刻录光盘保存。
地面观测,一份默默的坚守主角:陈娟职务: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员3月19日14时30分,阴沉沉的天空雪花还憋着不肯落下,乌鲁木齐市民们正在眼巴巴的等着这场即将到来的降雪,在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里,观测员陈娟推开办公室的门,走向了室外观测场。
虽然现在观测设备都已经自动化了,数据不需要再由人工观测读取,但是毕竟一场比较大的降雪即将到来,她还是想去确认一下场上的所有设备都运行正常。
做了近三十年的气象观测员,这是她早已经养成的习惯。
百叶箱里,温湿度传感器正常,观测场里,称重式雨量传感器,正常,设备保证每小时数据正常上传,不会影响到全球数据交换使用,陈娟放心的回了办公室。
中午接班之后,从下午到晚上的观测工作,就由她继续完成。
在陈娟工作的办公室里,一字排开了16个电脑显示器,每四个一组,用于监测一套气象设备以及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备份。
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陈娟一直在和气象观测打交道。
从在巴州到达坂城,再到乌鲁木齐,她经历了太多的天气现象。
“在巴州的时候,就是沙尘多,达坂城,大风多,到了乌鲁木齐,那是雨雪风沙要啥有啥,没来之前,真的都没有见过这么复杂的天气现象。
”从刚开始工作时的不论刮风下雨的室外观测读取数据,到现在的盯着电脑显示器,随时关注设备回传数据,陈娟的工作形式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一名气象观测员,那份坚守和那份仔细却始终没有变过。
原来,观测员们每天24小时,逐小时都要去室外观测场,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风速、能见度、降水量,这一些列的基本观测要素,全部都要通过人工读取数据,然后记录,一天结束之后,还要手工抄录进行数据保存。
“现在,数据都会自动回传回来,我们的任务,是时刻盯着回传回来的数据,保证数据没有差错。
”陈娟说。
数十年来累积的工作经验,让陈娟很容易就能看出哪些数据不太正常。
“气象台的预报工作,也要参考这些基础的实时数据,但是他们一般不会关注数据是否异常,所以我们发现问题之后,要第一时间检查设备是否有问题,或者系统是否出现了故障,这些我们都要及时上报。
”办公桌上,放着一个闹钟,因为每小时定点发报,在时间上不允许观测员们有误差。
“闹铃其实已经被关掉了,大家早就已经养成了看时间的习惯,有时候,闹钟响反而会觉得吵,包括现在还存在的一些人工观测项目,大家也都会按时按点的去。
”陈娟说。
虽然大部分工作,从外出读数变成了监视电脑屏,但是如果轮到早班,陈娟还是要在8点发布一次冻土层厚度、积雪深度的相关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以及日照时间、蒸发量的观测还是需要人工进行。
拿出埋在地下的冻土器,顺着上面的冻结层一点点往下摸,摸到不结冰的地方,便是冻土层的厚度,而雪深则是利用一把量雪尺,直插入雪中,读取积雪深度。
“在人工观测的这些项目中,太阳辐射观测要稍微麻烦一些,因为总辐射表有时候会因为天气变化而‘不听话’,会找不到太阳的位置,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去人工帮助对准,确保太阳辐射监测的正常。
”“自动化设备放在外面,只要不出故障,所有的数据都会自动回传到电脑上,但是有些东西还是需要人工操作,这就要通过我们去观测、读取,然后再把数据记录存储到电脑上。
”陈娟说,和原来相比,现在每天所有的汇总数据,都会刻录成一张光盘然后保存下来,最终成为这一天的气象原始数据。
2013年开始,乌鲁木齐国家气象基本站的观测业务都切换成了自动观测,自此陈娟和同事们的工作也减轻了不少。
但陈娟他们并没有因为工作减轻,而疏忽每天的气象资料数据,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气象监测数据,都是天气预报最为基础的要素,他们不能出任何差错。
陈娟19日的班,到20点结束,但是因为凌晨还有一个探空业务,所以,陈娟吃过晚饭还要再回到岗位上。
陈娟说:“每天的工作内容,其实是很枯燥的,而且连续的倒班制,让很多观测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但是没有办法,既然选择了这个,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守着这份职责。
”(文/晨报记者 刘昕 图/首席记者 张万德)【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