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明天穿什么?气温多少?天气预报是市民每天都会关注的事情,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市民来说,天气预报背后的世界却很神秘。
天气是如何预报的?气象部门发布预报信息是一个怎样的流程?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在2月10日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走进吉林省气象局,为您揭秘天气预报“出生”的全过程。
第一步:“厨师”采来数据 计算机处理出雏形“2月9日夜间到2月10日白天,吉林全省多云,长春、四平地区东部、辽源、吉林、通化、白山、延边地区西部、长白山保护区有小雪。
2月9日白天我省大部分城市最高气温为-10~-7度,预计9日夜间到10日白天,我省大部分地区有3~4级偏北风...”这是今天发布的天气预报。
有的天气预报比这更短,有时只有几十个字,但它的形成着实不容易。
在形成市民能够读懂的文字图像之前,它还仅仅是一连串来自各类气象采集设备里的数据信息。
在位于吉林省各个地区的基准气候站里,天气雷达、闪电探测仪、风速仪、百叶箱、雨量器、高空气球等一台台气象观测设备所观测到的数据中渐渐组成气象预报基础资料,温度、风力、湿度、雨量等等便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气象观测站这好比是厨师做饭。
这些气象站收集的观测数据就是做饭的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被迅速通过专业的通信网络传递汇集,再通过高速计算机对它们进行处理,就得了到反映全国天气实况的特制图表——天气图等各类图表。
之后,这些数据还要被输入到大型计算机进行运算,通过数学模型求解描述天气演变的方程组,“计算”出未来天气,得出数值天气预报。
这份份的数值预报在普通人眼里无异于是天书,可它正是天气预报的雏形。
第二步:24小时值班“煎炒烹炸” “端”出最初结论在吉林省气象台,有一群能读懂“天书”的人。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气象专业知识,还能看懂计算机上各式各样的线条和数字。
吉林省气象台共有预报员20余人,365天不休息,实行24小时值班轮岗制。
他们办公室的工作平台上摆放着十余台电脑,二十余个屏幕显示的是复杂难懂的图案。
这些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精确的数字化预报的呢?看到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的好奇,吉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胡中明指着眼前的大屏幕说,“一切都离不开它们,所有的数据都在里面!”预报员分析各种数据虽然,电脑上各类气象数据、云图上的红蓝紫色及箭头、数字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在气象台预报员的眼里,却已经足以勾勒出“气象预报”的大致轮廓。
但气象资料远不止这些。
一天的天气预报资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