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关爱长者,你我同行——2019奥园“筑”梦·「益起行」守护+1”活动”系列采访第一篇。
主人公麦飞今年85岁高龄,他凭借技术创新,“誓把吃人滩变幸福滩”。
站在顺德龙江甘竹滩岸边,西江于此缓缓流入北江。
远远眺望,上游右岸是南海九江,左岸是江门。
这里是西江下游通向北江的一条支流入口处,也是广州至西江的一条重要的航道。
在明清时期,交通多依赖水道。
这一带成为了从广州至梧州的水上要道,客运货船来往不息。
“甘竹滩,鬼门关,有命去,无命翻。
”老一辈的顺德当地人聊起甘竹滩,都会想起这句粤语顺口溜。
甘竹滩礁石多,船只过滩很困难。
在1937年1月,“民族”号客轮就在甘竹滩遇险沉没。
若遇洪水季节水流湍急,更不能通航,从广州来往西江沿岸的船只只能绕道容桂水道,航线增加21公里,十分不便。
1970年,顺德县人民为了防洪需要,同时充分利用甘竹滩洪潮的水力资源和整治甘竹滩航道,决定兴建甘竹船闸和甘竹洪潮水电站。
自1971年起分两期施工,至1974年全部建成投产,共用时3年4个月。
难度大 低水头国内罕见除了资源、工程器械的匮乏以外,要在甘竹滩建水力发电站还面临一个严重的技术问题。
“一般发电水位落差要有十米以上,没听过几公寸落差也能发电的。
”甘竹滩发电机水轮机设计者,如今85岁高龄的顺德勒流人麦飞,他向记者讲述当年水轮机设计的经过。
在接受任务后,麦飞勇挑重担,决心要把这部特殊的水轮机设计出来。
甘竹滩电站由于具有水头低(只有0.3-1.8米的落差)和流量大(洪水时达2780立方米/秒,水头只有0.3米时流量也有400立方米/秒)的特点,按设计要求单机出力需为2 0 千瓦,但这样的水轮机当时国内尚未生产。
水头低至0.3-1.8米是什么概念呢?资料显示,学术上而言低水头水电站通常是指水头在40米以下的水电站,有时将仅有水头2-4米的水电站称为极低水头水电站。
类似甘竹滩这种0.3-1.8米的水头当称作是“微水头”水电站。
那时,全国只有石家庄的一处低水头发电站能作为技术参考。
于是,麦飞单人匹马前往石家庄,专注研究水轮机的构造。
经过细心观察和分析后,他自信地表示,水轮机在我们顺德也能制造出来。
麦飞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