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中信证券)能源化工:重视能源安全,聚焦技术迭代投资策略及公司分析海外宏观不确定性犹存,关注能源安全以及内循环复苏。
美联储持续加息叠加国际政 治环境仍未明朗,2023 年海外宏观仍然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
在此预期下,我们预计原 油价格将受衰退预期影响在全年度呈现整体下行趋势,但 OPEC+减产以及国际政治博弈 有望在供给端对油价形成阶段性支撑。
面临能源供应不确定性增强,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安 全,油气领域坚持增储上产政策,国内油气生产及加工企业有望维持高资本开支;煤炭领 域向清洁高效利用转型,“绿氢”、“绿电”耦合的现代煤化工有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此 外,国内稳经济仍为发展要务,内循环将成为重要抓手,关注地产后周期领域复苏预期。
能源转型有望维持高景气,看好产业链核心材料。
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下,看好 光伏、风电、储能 2023 年维持需求高景气。
其中光伏板块,看好短期上游关键材料如三 氯氢硅维持供给偏紧格局,中期看好组件、辅材等环节盈利压力得到缓解,长期看好 POE 光伏料、光伏 ITO 靶材等核心材料迭代;风电板块方面,我们预计行业将沿着风机大型化 以及核心部件国产化方向持续发展,关注上游结构性紧缺环节带来的价格上行机会以及国 产化替代持续推进的风电零部件板块;锂电板块方面,看好现有电解液龙头凭借成本+技 术+先发优势带来持续竞争力,关注利用产业优势的跨界新进入者带来的格局变化,以及 LiFSI、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电池等新材料、新技术路线带来的投资机会。
海外宏观不确定性犹存,关注国内能源安全及内循环发展原油:衰退预期主导下行方向,OPEC 减产形成阶段性支撑当前油价存在较高风险溢价,长期看成本仍是原油定价的核心基准。
2022 年 3 月, 俄乌冲突产生的风险溢价推升布油价格最高超过 130 美元/桶,后逐步回落至目前 92 美元 /桶。
考虑到长期维度下,成本仍是原油定价的核心基准,页岩油、OPEC 财政收支平衡的 油价分别约为 65、70 美元/桶,因此我们预计未来随着俄乌冲突矛盾的逐步缓和,油价中 所包含的风险溢价将逐步缩减。
原油需求旺季不旺,美联储持续加息下 2023 年需求压力增加。
秋冬旺季为传统的原 油去库阶段,但当前美国原油库存仍表现为累库,库存及成本水平对油价形成压制效应。
目前海外的高通胀压力迫使各国重新评估其货币政策,推升了加息和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的 预期,从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上升。
展望 2023 年,我们认为在衰退风险尚未 消除之前,需求压力仍将是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并将主导油价下行方向。
OPEC+减产释放挺价信号,有望对油价形成阶段性支撑。
2022 年 10 月,OPEC+宣 布减产 200 万桶/天,表现了其减产挺价的决心,但考虑到此前 OPEC+增产幅度不及预期, 大部分国家产量未达基准,因此我们测算此次实际减产量约为 80-90 万桶/天。
我们认为在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沙特等传统能源核心输出国为应对可能下降的国际能源影 响力,会促使 OPEC+内部形成更强的一致行动力。
因此展望 2023 年,我们预计 OPEC+ 的减产挺价行为仍将会出现,从而对油价形成阶段性支撑,缓解油价下行速率,预计 2023 年油价中枢仍将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之上。
美国 SPR 释放空间有限,新增产量或在 2023 下半年显现。
从生产端看,目前美国钻机数量恢复不及预期,美国页岩油企业的资本开支也相对 谨慎,EIA 将美国年度产量预期从 1200 万桶/日下调至 1180 万桶/日。
按照当前的四周平 均增长率预测, 美国本土活跃钻机数大约在 2022 年底才可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而活跃钻 机数的增长一般领先原油产量 1.5-2 个月,因此预计 2023 年美国增产才可逐步加速。
结 合 OPEC+减产行动,我们预计 2022Q4-2023Q1 油价仍将在供给端利好因素的支撑下处 于高位波动状态,2023 年下半年油价有望随产量增长而缓慢下降。
短期国际政治仍存不确定性,多方博弈可能引发供应端波动。
根据央视新闻,欧盟委 员会 10 月 6 日表示,欧盟已批准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禁止超过价格上限的俄罗斯 石油通过海路运输至第三国,但是欧盟各国仍无法就俄油价格上限达成一致,仅增加了运 输服务的石油上限。
欧盟内部分歧进一步凸显,我们预计对俄油出口实际影响有限。
若俄 罗斯大幅减产或出台相应反制裁措施,油价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大幅波动。
长期来看,油价 中枢有望随着地缘政治事件的弱化波动下降,但中枢预计仍将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以上。
能源安全叠加“双碳”目标,看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及“双碳”目标的有效解决方案。
二十大报告 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 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作为我国的 优势能源资源禀赋,有望在当前能源安全重要性愈发增强的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 能够实现原油替代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生产工艺仍具备发展空 间。
但由于现代煤化工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 CO2排放,主要来自煤制氢以及燃料燃烧 环节,因此在“双碳”目标下,我们看好“绿氢”、“绿电”耦合的现代煤化工成为煤炭清 洁高效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代煤化工新项目将有条件审批,能效、碳减排水平存在优势的企业有望优先发展。
2021 年 10 月,“双碳”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对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提出新要求:“未纳入 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煤制烯烃项目;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
”我 们认为在“双碳”方案指引下,现代煤化工产业将呈现有序可控、园区化发展的增长模式, 同时具备低能耗、碳减排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将拥有核心竞争力,有望获得优先发展。
传统煤化工领域新项目审批难度加大,存量资产价值提升。
合成氨、电石-PVC 等传 统煤化工项目也具备高能耗、高排放特征,在碳排放总量约束下,对新建项目审批以及能 耗指标发放要求的严格化将是大势所趋。
项目审批趋严的环境下,传统煤化工行业有望迎 来新一轮“供给侧改革”,相关存量资产价值提升,头部企业尤其是仍拥有在建项目的企 业有望实现超额收益。
稳经济仍为发展要务,关注内循环领域复苏预期海外宏观不确定性仍存,内循环有望成为稳经济主要抓手。
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地缘 冲突局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海外宏观经济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市场对于明年海外衰退 的担忧仍未消除;同时在海外政治局势动荡,贸易壁垒持续增强下,对外贸易的风险也在 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 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因此我们认为内循环将成为 2023 年 稳经济的重要抓手,看好投资端的新基建、新能源建设加速,以及消费端复苏。
技术变革穿越宏观周期,聚焦能源转型及工艺迭代光伏:行业维持高景气,关注产业链核心材料光伏行业高景气,上游关键材料供不应求。
近一年光伏产业链材料中硅料、三氯氢硅、 高纯石英砂、纯碱等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其中硅料供需矛盾较为严重,同时处于产业链的 绝对上游,价格持续走高使其产业链价值占比持续增加。
考虑到硅料及三氯氢硅新增产能 有望在 23Q3 集中释放,我们预计 22Q4-23Q2 硅料及光伏级三氯氢硅供需格局仍然紧张, 二者价格中枢有望处于高位。
锂电: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锂电材料需求高景气持续新能源汽车叠加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锂离子电池需求持续高景气。
随着全球新能源 汽车销量持续提升以及全球电储能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预计锂离子电池及其原辅材料需 求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新能源车组预计,2025 年全球锂离子电 池总需求为 2132GWh,其中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需求将达到 1995GWh,我国动力电池 与储能电池市场需求为 1176GWh,海外国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市场需求为 819GWh。
预 计 2022-2025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 CAGR 为 38.5%。
磷酸锰铁锂电池进入产业导入期。
由于现阶段正极材料低成本和高电压难以兼得的局 限性,磷酸锰铁锂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方向,产业化的进程将会加速。
磷酸锰铁锂较磷酸 铁锂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和相同的能量比容量,2023 年有望成为该材料产业化元年,该 材料在正极市场占比会不断增大,并逐步取缔部分磷酸铁锂材料的市场份额。
基于中信证 券研究部新能源车组对该材料渗透率的预测,我们预测 2025 年全球磷酸锰铁锂电池渗透 率将达到 27%,对应 765GWh 的电池量和 109 万吨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
电池技术发展推动相关新型材料的需求扩张。
锂离子电池技术日益提升,新电池体系 如特斯拉的 4680 和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相关生产线也处于逐步落地中。
随着对锂离子电 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快充的诉求将进一步提升,新型材料也在不断迭代传统材料,我 们预计新型锂盐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硅碳、碳纳米管(CNT)等材料的市场渗透率 会不断提升,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
钠离子电池进程提速,2023 年有望开始产业化。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 性,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同时起步,但由于材料特性和锂离子电池技术突破性 进展,整体的产业发展进度晚于锂离子电池。
但随着钠离子技术不断完善,钠离子电池的 中试和规模化产线预计也将于 2023 年前后陆续落地,钠离子的产业化将引领一波新材料 革新。
风电:叶片大型化持续推进,核心部件国产替代加速“十四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高增长可期。
“十四五”期间,伴随国内风电项目经 济性持续提升,国内装机需求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据中信证券研究部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组 预测,“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 70GW,至 2025 年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 到 91GW 左右,2022-2025 年 CAGR 约为 25.53%。
其中海上风电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达到 13GW 左右,对应 CAGR 或达到约 50%。
从行业趋势来看,降本诉求推动下,我们预计 行业将沿着风机大型化以及核心部件国产化方向持续发展: 行业降本诉求推动风机大型化、叶片大型化同步推进。
目前国内风电行业正逐步进入 平价时代,风电降本诉求持续提升。
度电成本降低有效手段之一,是扩大风电机组单机容 量。
据 CWEA 统计,2009-2021 年国内新增装机平均功率从 1.36MW,提升至 3.51MW, CAGR=6.59%,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
由于单机容量与叶片直径成正比,因而国内叶片大 型化呈现同步推进。
据 CWEA 统计,2020 年国内新增装机风轮直径达到 136m,140m 以 上风轮占比在 6 成以上,较 2009 年平均 72m 有了显著提升。
叶片大型化对结构梁提出更高要求。
主梁是叶片主要承载结构,为叶片提供刚度,即 抗弯和抗扭能力。
目前国内结构梁用增强纤维以玻纤为主,我们预计性能更优的碳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的渗透率有望得到显著提升。
据美国桑迪严格实验室研究分析,其预计碳纤维 主要发力机型在 3-5MW 和 8-10MW,10mW 以上机型有望 100%使用碳纤维梁帽。
目前 国内主流叶片厂开发的长度在 100m 以上的叶片均考虑了碳纤维主梁。
拉挤工艺将成为结构梁主流工艺,带动相关材料需求放量。
2022 年 7 月 19 日,全球 风电整机巨头 Vestas 碳梁专利保护到期,国内企业已可以采用该拉挤工艺用于碳梁的生 产。
相较于国内大多使用的真空灌注工艺,拉挤工艺连续化程度更高,纤维含量、取向及 表面平整度更优,机械强度更高。
我们预计 2023 年拉挤工艺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成为结构梁主要工艺。
与真空灌注相比,拉挤工艺所需固化温度更高,所需固化剂将由传 统的聚醚胺等转变为酸酐类固化剂,我们预计随拉挤工艺的推广,将为酸酐类固化剂提供 需求增量。
高装机需求下,其余风电叶片材料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我们预计除主梁工艺革新带来 材料替换需求外,包括基体材料环氧树脂、传统固化剂聚醚胺、玻纤材料及夹层材料等, 都有望迎来需求的持续放量。
新工艺:国产替代、专精特新驱动国内新工艺崛起工艺突破解决国产替代困境。
随着中高端(消费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技术密 集型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中国的材料工业也必须适应新的时代,中高端制造业适用的关 键材料、卡脖子材料需要实现国产替代。
我国在关键材料上不断发展,实现技术突破,打 破国外垄断。
借助我国完善的工业体系,降低进口技术高额溢价,实现降本推动增量。
看好催化剂材料进口替代。
催化剂材料作为精细化工行业的重要产品种类,其发展具 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产业价值,根据 IHS Markit 统计,2019 年全球催化剂总市场规模 351.61 亿美元。
国内催化剂行业过往发展较为缓慢,在行业规模与技术上与国外相比存在 诸多短板,2021 年我国催化剂行业进出口总额为 37.8 亿美元。
催化剂生产厂家获得产品 的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的培育和积累,而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生产则需要更长期的科 研和经验积累。
由于其自身相对较小的使用量,以及对于下游产品生产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下游厂商对其产品价格并不敏感,使催化剂普遍拥有较高的单品利润空间。
此外,在实际 生产中还需要根据下游企业的要求设计并生产出“定制化”的催化剂,且出于产品稳定性 的考虑,一经导入下游厂家便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这同时会为催化剂生产企业带来天然 的行业壁垒和稳定的客户关系。
在“双碳”政策以及我国化工行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 背景下,结合欧美发达国家过往的工业发展历程,开发应用于环境保护和适用于更加绿色 环保化工生产过程的新型催化剂,是整个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新材料:下游需求以及关键技术突破将成为新材料公 司成长的关键要素投资策略及公司分析军工&高端制造材料:军工材料受益于“十四五”军工需求的高景气和军民融合领域 打开的民用需求空间,高端制造材料受益于产业升级带来的国产替代机会,同时随着通胀 压力高点逐步释放和成本转移,制造类产品的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半导体材料: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持续加码凸显自主化的紧迫性,短期内国 产替代是半导体材料最核心的逻辑。
中长期来看,预计半导体材料需求受益于资本开支周 期和技术升级将持续增长。
生物类材料:合成生物技术正快速向实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低成本替代是生物制 造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驱动力。
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赋能的生物制造未来将逐步发展成为 对标化工制造的庞大产业,看好产品平台型龙头企业的成长空间和高确定性。
消费类材料:培育钻石终端需求旺盛,渗透率持续提升,我们认为在“消费降级”和 “消费升级”双重逻辑支撑下培育钻石行业将穿越经济周期,保持高速增长。
显示材料:国内 OLED 产业的发展和折叠屏手机的兴起为 OLED 有机材料、折叠屏 前盖材料等高技术壁垒的核心材料带来投资机会。
军工&高端制造材料:看好景气周期下的军工材料和产业升级下的制造材料“十四五”是军工产业黄金发展期,以 C919 为代表的军民融合领域扩容军工材料的 需求空间。
根据中信行业一级分类,国防军工板块截至 2022 年 6 月底的合同负债总额为 1513 亿元,较 2020 年底增长 85.3%,“十四五”军工订单逐步落地;国防军工板块截至 2022 年 6 月底的预付账款总额为 659 亿元,较 2020 年底增长 113.0%,下游旺盛的需求 向产业链上游材料端传递,尤其是新一代机型放量将带动高温合金、钛材、碳纤维等材料 渗透率提升。
9 月 29 日,C919 获得民航管理局颁发的合格证证书,预计今年正式交付, 其新材料应用比例高于对标机型波音 737、空客 320,其中 T800 碳纤维复合材料更是首 次在国内民机中使用。
根据中国商飞,C919 已获得 28 家客户的 815 架确认或意向订单, 总订单金额超 5000 亿元,有望带动产业链上游的相关新材料需求高速增长。
国产替代叠加需求高增,高温合金、钛材和碳纤维的行业景气度高企。
高温合金方面,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高温合金行业进步,我国高端品种尚未 实现自主可控,供需缺口较大,我们预计高温合金的国产化率在 2025 年有望达到 75%, 中国高温合金产量 2021-2025 年的 CAGR 为 12%;钛材方面,2021 年我国在高端化工、 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中高端领域的钛材需求量同比增长 28.5%,根据普森股份, 全球钛材需求中航空航天领域占 50%左右,相较之下中国钛材需求结构的改善空间巨大, 预计 2025 年中国钛材需求中航空航天领域占 24%,中国航空航天领域钛材需求 2021 -2025 年的 CAGR 为 16%;碳纤维方面,受益于风电叶片、压力容器、碳碳热场等民用领 域的需求爆发,根据赛奥预测,2025 年全球和中国碳纤维需求将分别达到 20.0 万吨和 15.9 万吨,对应 2021-2025 年 CAGR 为 14%和 26%,其中全球范围内风电叶片领域的碳纤维 需求增长最快,预计 2025 年达到 8.1 万吨,对应 2021-2025 年 CAGR 为 25%。
原材料价格中期步入下行通道,关注军品的新订单和降价幅度。
高温合金方面,考虑 到印尼高冰镍和 MHP 等纯镍替代品产能释放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尤其是下半年镍价将明 显下降。
碳纤维方面,考虑到原油价格回落和新增产能逐步释放,预计明年丙烯腈价格将 小幅下降。
军品明年的新订单有望在四季度落地,随着需求放量,后续订单或降价,其中 预计高温合金降价幅度较小,碳纤维军品经过 2021、2022 年两次降价后未来或无大幅调 整,预计供给增长较多的碳纤维民品如 T300 将有明显降价,而 T700、T800 价格较稳定。
半导体材料:美国限制持续加码,材料端国产替代加速半导体下游需求持续增长,产业链重心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
随着 5G 通信、物联网、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智能手机、便携式设备、电脑、汽车电 子、云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终端领域对芯片的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 WSTS,2021 年全 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 55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2%,预计 2022 年和 2023 年的增速分别 为 13.9%和 4.6%。
根据 SEMI,2021 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 35%,是全球第一大市 场,同时半导体制造产业链的重心也在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2016-2021 年中国大陆半导 体设备销售额由 64.6 亿美元增长至 296.2 亿美元,CAGR 约为 36%,占全球的比例由 16% 提升至 29%,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
随着本土晶圆厂商大幅扩产,我们预计中 国大陆半导体材料销售额占全球的比例将明显提升,半导体材料的国产替代迎来加速期。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持续加码,凸显自主化的紧迫性。
自 2019 年 5 月将华 为及其附属公司列入实体名单后,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从芯片的下游成品、 到中游代工、再到上游设备进行一系列限制措施,最近一次更是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限制, 并在半导体制造技术上,明确限制了:1)具有 16nm 或 14nm 以下制程的非平面晶体管 结构(FinFET 或 GAAFET)的逻辑芯片;2)半间距为 18nm 及以下的 DRAM 存储芯片; 3)128 层及以上层数的 NAND 闪存芯片。
后续展望,不排除限制措施持续加码的风险, 凸显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实现自主的紧迫性,设备端、材料端国产化有望提速。
短期内,国产替代是半导体材料最核心的逻辑。
尽管半导体行业目前存在量价齐跌的悲 观预期,但是外部压力、内部支持等推动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的趋势非常明确,行业增速放 缓并不会影响国产替代加速。
硅片、靶材、电子特气、CMP、湿电子化学品等领域不断取得 突破,相关材料龙头企业有望一方面提升在原有大厂的供货比例,另一方面在新建晶圆厂抢 占 baseline、切入前期的合作开发中,从而快速提升市占率。
随着国内晶圆厂的成熟和材料 企业的发展,材料企业预计将首先在国内晶圆厂实现供货,未来逐步走向国际化。
中长期,预计半导体材料需求受益于资本开支周期和技术升级将持续增长。
尽管设备 端的限制加码或将延迟部分国内新建晶圆厂产能落地进度,但成熟制程领域预计受影响有 限,在原有晶圆厂保持产能负荷的同时,新建晶圆厂产能落地带来的增量,也将推进需求 持续增长。
从全球来看,SEMI 数据显示 2022 年晶圆厂设备支出将继续创历史新高,达到 近千亿美元水平,晶圆产能将同比增长 7.7%。
同时技术升级带动材料更迭及市场规模提 升,更精密的先进制程、更高的堆叠层数、更多的工艺步骤都将促进材料的价值量与用量 提升。
生物类材料: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加速,开启新一轮材料革命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功能材料以其颠覆性的技术影响未来。
在人类发展面临资源、能源、 健康、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当下,合成生物学的战略意义迅速上升,不断向现代工业、 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渗透。
一方面是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系统进行 改造,开发功能定制的生物材料;另一方面是通过菌株发酵,大规模生产可替代传统材料 的生物基材料。
生物路径实现特殊代谢是无可比拟的独具优势,例如北京市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首钢朗泽利用合成生物学突破了乙醇梭菌改良、定向培养,将含有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工业废气转化为乙醇并副产优质饲料蛋白,真正实现了生物固碳、节能减排。
合成生物技术正快速向实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合成生物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业, 在推动科学革命的同时,产业化落地速度加快,根据 SynBioBeta,2021 年全球合成生物 学领域初创企业融资总额接近 180 亿美元,与 2009-2020 年该领域全部融资额相当。
2022 年,中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 施方案(2022-2030 年)》,强调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的重要战略意义;美国启动《国家 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白宫称该行政命令意在确保美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 地位,并确定未来几十年内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和经济的竞争力。
我们认为合 成生物学赋能的生物制造是二十一世纪的全新生产方式,未来将逐步发展成为对标化工制 造的庞大产业。
低成本替代是生物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驱动力。
根据麦肯锡,原则上全球经济物 质投入中的 60%可由生物产生,其中大约 1/3 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另外约 2/3 是通过化 学方法合成。
无论是用生物制造替代天然提取还是化学合成,低成本是在存量市场竞争中 快速获取份额的核心竞争力。
低成本的实现需要企业在菌种构造与优化、规模化生产中的 发酵与提纯等环节进行持续的投入,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并能够形成先发优势。
看好合成生物学产品平台型龙头企业的成长空间和高确定性。
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龙 头企业能够凭借自主研发或者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突破菌种,并通过自身强大的工程化能力 实现产品品类的快速拓展,打造平台型公司。
以华恒生物为例,其在氨基酸领域横向拓展 小品种氨基酸,纵向延伸出 D-泛酸钙等产品,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同时进入化工新材 料领域,打开长期成长空间;以凯赛生物为例,其聚焦聚酰胺产业链,一方面拓宽传统主 业长链二元酸的品类,突破癸二酸的发酵法工艺,另一方面凭借生物基戊二胺形成尼龙 5X 系列产品,既可对传统化工法尼龙的百万吨级别市场进行替代,又可开拓“以塑代钢”、“以 塑代塑”、“以塑代铝”等蓝海市场。
我们看好平台型龙头企业的持续开发能力及落地能力。
消费类材料:培育钻石渗透率持续提升,行业成长不惧经济下行终端需求旺盛,培育钻石渗透率持续提升。
2022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零售 商开始认可培育钻石,美国市场对于培育钻石的需求旺盛,根据 Tenoris,订婚戒指领域, 天然钻石的销量同比下滑,相较之下培育钻石的月度销量同比增速高达 60%-80%,培育 钻石的渗透率达到约 10%(销售额口径,2021 年约为 6%),带动中游加工环节的进出口 数据维持高增。
根据 GJEPC,2022 年 1-9 月印度培育钻石原石进口金额 12.31 亿美元, 同比+55.6%;裸石出口金额 13.28 亿美元,同比+65.1%。
印度培育钻石的进出口金额渗 透率呈稳定上升趋势,9 月数据分别为 6.6%和 7.7%,仍有十分广阔的提升空间。
“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双重逻辑穿越周期,预计 2021-2025 年培育钻石需求增 速超 35%。
培育钻石同时具备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逻辑。
根据 Tenoris,2022 年以来,订 婚戒指领域培育钻石的均价高达天然钻石的 87%,均重是 1.6 倍,说明当前消费者在选择 培育钻石时更倾向于“消费升级”。
但是当经济衰退时,钻石消费整体承压,预计培育钻 石的“消费降级”逻辑将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培育钻石在经济周期上行和下行时均能保持 渗透率的持续提升。
培育钻石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渗透率的提升使得价格和需求能够 维持动态平衡,尽管随着有效供给不断增加,长期来看培育钻石的价格向下不可避免,但 我们认为这个过程不会过于剧烈,我们预计 2021-2025 年全球培育钻石原石需求 CAGR 超过 35%,整体上看需求量的增长有望弥补降价的影响来保持市场规模的增长。
显示材料:关注 OLED 有机材料和折叠屏前盖材料的国产替代OLED 有机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预计 2021-2025 年中国市场规模增速约为 34%。
国内 OLED 面板总投资已超过万亿元,新建及拟建的 OLED 产线已达到 20 条以上,全球 OLED 面板产业的重心也逐步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内 OLED 产业在技术方面与韩系厂商差 距已不大,部分参数甚至更优。
根据 CINNO Research,2022H1 中国厂商在 AM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份额占比达到 23.5%,同比提升 3.9pcts。
对于国内 OLED 面板厂商来 说,具备较迫切的材料国产化需求。
OLED 有机材料尤其终端材料是 OLED 面板的核心组 成部分,也是 OLED 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核心专利主要掌握在国外厂商手 中,国内只有少数厂商如莱特光电突破封锁,国产替代的空间十分广阔,我们预计 2021-2025 年中国 OLED 有机材料市场规模 CAGR 约为 34%。
折叠屏手机成新风尚,前盖材料带来投资机会。
除苹果外主流智能机品牌密集发布新 品,折叠屏手机市场已经成为柔性 AMOLED 的另一重要赛道,随着折叠屏智能手机机型 不断丰富、价格持续下探,其出货量有望迎来爆发,根据 CINNO Research 预测,2025 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 5740 万台,2021-2025 年销量 CAGR 约为 66%。
目前 折叠屏手机的前盖材质主要有 CPI 与 UTG 两种,其也是解决屏幕折痕问题的关键所在, 根据 CINNO Research,2021 年国内 Top 5 品牌折叠手机前盖搭载总量约 115.8 万,当中 华为目前在售折叠手机仅搭载 CPI 前盖板,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第三的三星和小米以 UTG 前盖板为主。
无论是 CPI 还是 UTG,材料供应商均以国外为主,但国内厂商如瑞华 泰(CPI)、凯盛科技(UTG)在相关领域均有突破,看好其国产替代的逻辑。
煤炭:能源安全下的景气高位投资策略及公司分析能源供应安全延续“保供”政策基调, 2023 年供给或有温和增长。
2022 年 Q2 以来, 月度原煤产量环比扩张有限,显示新增产能投放遇到瓶颈,2023 年能源供应安全或使得 煤炭保供的政策进一步推进,综合考虑 2023 年新建产能投放、产能核增以及落后产能退 出,我们预计 2023 年原煤产量增量约为 8000 万吨,同比增长 2%。
但海外能源价格或从 高点回落,煤价下跌或增强进口煤价格优势,进口煤或有 5%左右的增加。
整体而言,预 计 2023 年供给端呈现温和增长。
能源结构安全或支撑 2023 年煤炭需求增长。
煤炭作为国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