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云南文笔山风电场(富源文笔山山顶图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9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塔筒   浏览次数:246
核心提示:【编者按】文笔山风电场于2014年11月30日20台(2MW)风机投产发电。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营,文笔山风电场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值,成为同区域运行指标最优的风电场,荣获“2015年度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竞赛一等奖”。本文《高原风场 美在文笔山----文笔山风电场项目建设纪实》,讲述了滇东风电分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的主线,坚持质量和效益发展的理念,攻坚克难、顽强拼搏,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并精心运行维护的故事。高原风场 美在文笔山----文笔山风电场项目建设纪实2016年9月,由中电联科

   

【编者按】文笔山风电场于2014年11月30日20台(2MW)风机投产发电。
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营,文笔山风电场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值,成为同区域运行指标最优的风电场,荣获“2015年度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竞赛一等奖”。
本文《高原风场 美在文笔山----文笔山风电场项目建设纪实》,讲述了滇东风电分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的主线,坚持质量和效益发展的理念,攻坚克难、顽强拼搏,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并精心运行维护的故事。
高原风场 美在文笔山----文笔山风电场项目建设纪实2016年9月,由中电联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和全国风力发电技术协作网联合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及竞赛结果,文笔山风电场在1039家参赛风电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南方地区云南省(滇东地区)一等奖,标志着文笔山风电场成为滇东地区运行指标标杆风电场。
成绩的取得是对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的肯定,是滇东风电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结果,凝聚着他们艰辛的付出与不懈的努力。
西风烈,苍山如海文笔山风电场是胜境区域风电项目的一期工程,胜境区域风电场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老黑山山脉上,场名因山脚下的重要关隘“胜境关”而得名。
胜境关自古就有“入滇第一关”的称号,与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 (昭通入滇)并称入滇三通道,1936年长征时期,红二方面军由此入滇。
胜境关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文化积淀厚重,而且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
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向从印度洋吹来的暧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胜境关正当锋面,所以东面多阴雨,西面多晴天。
胜境关的界坊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界坊西边朝向云南,3根楹柱长年干燥,并有黄尘,东边朝向贵州,3根楹柱上长了青苔,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神奇景观的说法。
“文笔山风电场是股份公司在滇投资开发的第一个风电项目,也是滇东能源公司发展转型的首个清洁能源项目。
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开发权,开发利用好风资源,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和效益,争取打造质量最优、造价最低、效益最好的区域示范风电项目。
”2013年12月,刚刚到任滇东能源公司党委书记张明杰对文笔山风电项目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从零出发,夯实发展的第一步。
张书记具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并且参与过辽宁分公司风电项目建设。
他对文笔山风电项目建设提出的高要求,既给从零起步的滇东风电事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参建人员极大的压力,促使项目管理人员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高效的协作推进各项工作。
在滇东能源公司的协调和支持下,从滇东电厂、雨汪电厂抽调技术骨干组建成立了滇东风电分公司(以下称“风电分公司”)。
同时股份公司从所属的河北风电、营口热电等五家单位选派了多名技术人员援助文笔山风电项目建设,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风电示范项目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为准确获得区域风资源数据,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风资源,风电分公司提前谋划、统筹安排,采集了文笔山风电场区域多年风速、风向、温湿度等大量基础数据,并结合周边气象站数据开展了风能研究。
文笔山风电场区域平均风速达到四级水平,项目开发条件良好。
在对风资源进行大量细致的分析研究后,风电分公司接下来进入了繁忙的“追风”行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风电分公司副总经理魏志刚经历过河北化德、内蒙康宝等风电项目建设,他深知只有在设计阶段做好机组选型、方案优化,项目投产后才能获得稳定高效的盈利能力和行业领先的竞争力。
在他的协调下,风电分公司多次组织召开设计研讨会,对机组选型、布置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比选,在综合文笔山山脉走向、主导风向及发电量估算等因素后,最终确定采用80米塔筒、单机2MW双馈机组的方案,投产后的指标充分证明该方案极大提高了机组的发电量。
在布机方案、主机厂家确定后,风电分公司迅速组织三方人员对现场进行微观选址,模拟风机运行各类工况,最终确定了机位坐标。
文笔山风电场场址植被茂密,在微观选址的过程,年过五十的田景富主动承担起选址的重任,带领主机厂家、设计院人员深入丛林,寻找图纸上标注的坐标点,实地验证机位布置的可行性。
由于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很多机位车辆无法到达,老田就带领大家徒步前行,有时他们在悬崖峭壁边小心行走,有时他们在密不透风的枝蔓间俯身前行,饿了就用随身携带的面包、矿泉水充饥,累了就在林间草地上休息。
经过一周的实地踏勘,老田一行人对机位坐标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有利的风机位置,为随后的地质详勘创造了条件。
一起工作的年轻人经常不解的问道:“田师傅,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跟我们年轻人一样漫山遍野的跑?”每当听到这些,老田总是微笑着说:“咱们都是为了这个项目尽快实施,干工程的就要有一股韧劲,不分年龄。
”正是凭借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华能精神,滇东风电人开始了他们发展转型的新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项目实施总是千头万绪,困难总是不期而遇。
在文笔山项目开工后,摆在风电分公司的首要难题就是征地。
文笔山风电场场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4°19′~104°21′、北纬25°47′~25°50′之间,风机所在的山脊便是云贵两省的边界线。
当地流传山脊上的草长向云南的便是云南地界,长向贵州的便是贵州地界。
正因为文笔山风电场处于云贵两省边界上,少数民族聚集、地界划分不清、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成为制约项目快速推进的主要难题。
强化标准意识,打造精品工程。
风电分公司牢牢把握集团公司“安、快、好、省、廉”的基建方针,在项目开工伊始就确定了打造区域示范工程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终极目标,风电分公司不断强化施工过程管控,加强对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等要素的控制。
当时分管基建工作的张明杰书记坚持每月到现场办公,实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并组织召开基建协调会,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领导的率先垂范是项目推进的动力,全体参建人员在感召下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努力将各项工作向前推进。
2014年3月14日,文笔山风电场浇筑第一方混凝土,标志着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文笔山风电场风机基础采用圆形拓展基础,体积方量大概在540立方米左右,混凝土选择县城供应的商品混凝土。
由于缺乏风机基础浇筑经验,第一基基础浇筑用时整整32个小时,浇筑人员在浇筑过程中疲惫不堪。
针对这一突出情况,项目部及时总结浇筑中的不足,提出了成立道路保通组、增加混凝土罐车和浇筑人员的措施,重新调整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
24公里进场道路施工全面为商砼罐车让行,商砼罐车由6辆增加到10辆,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基础浇筑最终用时仅8小时,极大的提高了浇筑效率。
靠前指挥,吹响无声的号角。
2014年7月20日,因连日的暴雨致使进场道路K12+100段山体整体滑坡位移,此时正值文笔山风电场吊装的关键时刻,主机、塔筒、叶片和升压站内设备陆续抵达山脚下,无法运到机位和升压站,严重阻滞了项目进度。
就在这重要时间节点,风电分公司副总经理魏志刚果断提出道路改线方案,亲自率领设计院、施工单位现场确定线路,并组织增加施工机械、人员全力抢修进场道路。
领导亲自出征就是无声的号角,就是冲锋的命令。
在魏总的指挥下,工地上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经过三天三夜的“白+黑”连轴抢修,终于抢通了这条设备运输保障线,为工程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
用信念铸就精品工程万夫一力,众志成城。
文笔山风电场场区海拔高度在2400m~2605m之间,属于高原山地风场。
在如此高海拔的山上施工,工程人员面临着紫外线强、雷暴天气多、凝冻阴冷三大危害。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总有一种离天很近的感觉,虽然工程人员做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强烈的阳光还是给人灼热的感觉,每个人的皮肤都被晒的黝黑,出现了暴皮的现象。
汗水夹杂着红土从他们的脸颊滑落,他们却坚守在阳光下不停地协调指挥着。
山间气候瞬间万变,一片云彩飘过,施工现场便进入了云雾缭绕的幻境,气温也随之急剧下降。
特别在阴雨的季节空气湿度总在90%以上,刺骨的阴冷让人不禁发颤。
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吓倒工程建设人员,他们在山上风餐露宿、夙夜鏖战,用决心和意志全力推进滇东首个风电项目建设。
项目经理高国恺因脚腕过渡疲劳而骨裂,在脚缠石膏的情况下坚持现场协调;时任项目部专工的闻旭祥每天忙碌于协调村民阻工和进场道路施工,声音嘶哑却不曾离开现场一天;刚做完膝盖手术的运维部副主任张义波坚持上班,保障了设备到货与现场施工的无缝对接;还有坚持施工质量标准,要求重新开挖压实系数不达标回填土的展云堂,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坚韧打造着风电示范项目。
——安全“零失误”。
风电分公司及时建立三级安全网络、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以“外包工程安全专项整治年”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坚持安全交底和班前会制度,强化对吊装施工、大件运输、高空作业等重点工作的监管,形成层层传递压力、齐抓共管的安全格局,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管控。
——质量控制优良。
风电分公司狠抓原材料验收和施工环境治理,以华能质检中心站检查为契机,全面提升施工工艺水平,努力克服质量通病,对重要节点工程进行24小时旁站,保障基础浇筑、风机吊装符合标准。
同时,将验收关口前移,对重要设备进行监造,为创建优质工程奠定了基础。
——如期投产发电。
风电分公司根据里程碑计划组织编制三级网络计划,对人、机、料进行统筹安排,通过开展竞赛、组织“大干”活动,及时纠正主、次要路线偏差,如期实现投产。
自项目主体工程于2014年3月14日浇筑第一方混凝土至11月30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仅用时8个半月,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创效益的目标。
——造价控制突出。
风电分公司坚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对升压站、集电线路等进行了系统优化,减少了辅助设施,提升综合利用率。
同时根据编制的管理概算严格控制工程计量签证和设计变更,经竣工决算,文笔山风电场项目投资单价造价低于云南省“十二五”风电平均造价785元/千瓦。
履行责任,促进地企和谐发展文笔山风电场场区植被茂密,地表植被主要以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灌木草丛为主,该区域栖息着13种鸟类,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为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高原山地的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风电分公司始终坚持质量、效益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统一,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多次研讨、修改,最终确定了占地面积最小、使用林地最少的施工方案。
多措并举,和谐发展。
进场道路是风电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单项工程。
为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实现共赢发展,风电分公司主动与地方政府协商,最终确定进场道路在原有森林防火通道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改造。
这一方案既满足了风电场建设需要,也减少了林木采伐,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与支持。
同时应地方政府要求,风电分公司提高了进场道路建设标准,道路修建标准由泥结石道路提升为三级道路标准,在满足地方政府打造城市休闲旅游区的同时,风电分公司也积极围绕旅游主题打造示范风电工程。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春夏之际,在山上总能看到满山遍野怒放的马缨花(属于杜鹃科),红的、粉的、黄的如同色板一样点缀于山间,它们在风中摇曳生姿,惹人留恋,这是西南杜鹃花海,是大自然神奇的画卷。
据当地人讲马缨花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树冠在一米左右的都生长百年以上。
为了保护好这些野生植被资源,风电分公司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施工措施,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并专门对场区内的130余株马缨花进行了移植,收集、保存剥离的表层土,为后续植被恢复创造了条件。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文笔山风电场各项环境指标达到设计标准,满足国家关于风电建设的各项环境要求,顺利通过了云南省水土保持验收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
风电分公司始终秉承着华能“三色”文化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承担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在项目建设中,既考虑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为地方发展观光旅游业奠定了基础,这种多方受益的开发模式,充分体现“价值工程”的应用,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精心运行维护,创造领先指标2014年11月30日,文笔山风电场20台风机全部通过240小时试运行,机组全面移交生产。
为了这一天能够顺利接机,文笔山风电场副场长林泽华已经做了将近一年的准备。
超前谋划,培养一支技术过硬、堪当重任的运维队伍。
风电分公司在文笔山风电场建设初期,就确定了基建与生产准备同步进行的思路,公开选拔了一批风电场运维人员,林泽华就是在此时被选聘为副场长,全面负责文笔山风电场生产准备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生产准备组从零起步收集了大量风电场运维资料,编制完成文笔山风场管理、运行、维护规程和制度,为科学、规范运营好风电场奠定了基础。
同时,生产准备组严格按照培训大纲安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先后组织运维人员到化德、沙帽山等风电场开展脱产培训,并邀请设备厂家开展现场教学,从设备原理到实际操作对运维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通过培训和提早介入安装、调试的方式,培养了一批运维合一的复合型人才,为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精心维护,提升设备可靠性。
在文笔山风电场顺利移交生产后,风电分公司积极组织与同区域风电场进行对标,并大胆提出了创建区域标杆风电企业的目标。
与大山相伴的日子是空寂的,定员仅有11人的风电场总是冷冷清清,为此风电分公司引导青年员工将精力放到技术攻关上,专门成立了“QC小组”,对机组运行工况进行全面研究分析。
风机运行易受风速、雨雪等客观因素影响,QC小组针对影响机组运行的各制约因素进行逐项排查,并认真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经过系统分析,QC小组发现导致机组非停的主要原因是负责机舱与变桨之间的通迅连接滑环通道易磨损,长期运行接触不良造成机组变桨通迅的闪断。
QC小组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思维,及时将原单通道通迅改为双通道方式,极大提高了滑环通讯的可靠性,减少了机组的非停次数。
自开展技术攻关以来,QC小组先后解决了冷却水压力低、偏航软启故障、马达保护开关跳闸等技术难题,并要求设备厂家及时更换不匹配的变速箱,解决了齿轮箱出口压力高的问题,同时优化了模拟信号采集、反馈线路,合理设置了切入、切出风速,为机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创造了条件。
经测算,优化后的机组运行非停次数减少了1次/台·年,全年可增发电量82万千瓦时。
——运行指标创区域最优。
文笔山风电场设备运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各项指标达到同区域、同类型机组的先进行列。
2015年,文笔山风电场机组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2亿kwh,上网电量达到1.17亿kwh,年利用小时突破3008小时,成为南方地区云南省(滇东地区)机组运行指标最优的风电场,成功跻身为区域风电场运行指标标杆企业。
成为南方地区云南省(滇东地区)机组运行指标最优的风电场,成功跻身为区域风电场运行指标标杆企业。
穿行于文笔山风电场场区时而看到云南茂密原始林区,时而领略贵州坡上草原的风景。
看着风卷云涌和残阳如血的画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笔山风电场的美。
在那里一台台拔地而起的风机在风中转动,洁净的叶片反射着金色的余晖,随风吹走建设者的疲惫。
在那里有春天万物复苏的萌动,有夏日里马缨花开放的绚烂,有秋季里人们收获的喜悦,有冬天里白雪皑皑美景,那是现代能源产业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随季节的变化呈现给世人不同的风景。
身处文笔山总是陶醉其中,让人不禁感叹:“高原风场,美在文笔山”。
文笔山风电项目建设无疑是风电分公司绿色发展的成功案例,它的成功只能证明滇东风电人已经走过的路。
有道是:“攀得半山休道远,还需健履上高峰”,接下来滇东风电人将重新收拾心情继续出发,向着建设“云贵高原清洁能源基地”的目标前进,努力打造心中的高原明珠。
(文孙仁涛图吴强、孙仁涛、洪宇)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