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光伏发电下雪怎么办(光伏板融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8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节能风电   浏览次数:102
核心提示:作者 | 袁斯来编辑 | 苏建勋在涨价一年后,硅料价格仍然看不到降价的影子。下游电池龙头放出“整个行业都会出现剧烈的雪崩”的狠话,今年可能会成为现实。整个产业链正在一个微妙的时刻。上游硅料厂商利润暴涨,下游叫苦连天。7月1日,一组主流光伏组件制造商的停产时间表流传,其中包括大型公司隆基、晶澳等。虽然公司很快辟谣,但不可否认下游厂商正遭受冲击。上游却是另一幅图景。7月4日晚间,硅料龙头通威股份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到120亿元至125亿元,同比增长3倍以上。通威股份股价在7月5

   

作者 | 袁斯来编辑 | 苏建勋在涨价一年后,硅料价格仍然看不到降价的影子。
下游电池龙头放出“整个行业都会出现剧烈的雪崩”的狠话,今年可能会成为现实。
整个产业链正在一个微妙的时刻。
上游硅料厂商利润暴涨,下游叫苦连天。
7月1日,一组主流光伏组件制造商的停产时间表流传,其中包括大型公司隆基、晶澳等。
虽然公司很快辟谣,但不可否认下游厂商正遭受冲击。
上游却是另一幅图景。
7月4日晚间,硅料龙头通威股份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到120亿元至125亿元,同比增长3倍以上。
通威股份股价在7月5日创下新高,公司市值突破3000亿元。
包括通威在内的“硅料四大天王”,都得益于硅料涨价和需求旺盛给出了好看的财报。
保利协鑫2021年毛利创下记录,达到73亿元,新特能源2021年归母净利润翻了6倍,大全能源今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也翻了6倍以上。
但红利只属于一小部分上游和龙头公司。
“四大天王”赚钱到手软,身处下游组件、电站行业的公司却被挤压更严重。
后者原本就处于白热化竞争中,硅料涨价让下游组件、电池厂难以支撑。
硅料已经从2021年初的6万元/吨,涨到现在29万元/吨,还看不到降价的迹象。
硅料涨价固然很大原因在于“双碳”政策之下装机量增长,加上当前扩产还未到位,供需不平衡。
然而今年也出现对上游囤货的质疑。
如果价格维持高位,中小组件厂商要么转型,要么倒闭,要么流血勉强为生。
在这一次涨价浪潮中,他们不得不接受一次大清洗。
当然,这和雪崩还有些距离。
尘埃落定后,留给行业的也许是一批更优质的公司,也可能是一次衰退。
奇货可居硅料价格涨了一年半,背后原因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各执一词。
早在2021年6月10日,一份下游光伏电池大厂爱旭股份的一份非公开材料流传开来,在这封《关于光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的汇报材料》中,爱旭股份认为目前硅料供应达到190GW,但今年全球终端需求很难到达180GW,不存在产能不匹配的问题。
他们认为硅料居高不下,是因为“部分企业可以营造多晶硅、硅片严重短缺的假象,助推中间贸易商、产业链各环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图片来自网络他们点名“部分企业”中的一员,也就是通威集团。
爱旭详细描述了通威认为“月度定价”上涨太慢,拿出少量硅料每周邀请企业竞标。
多晶硅价格一周一刷新,一个月中涨了37.2%。
他们的所有生产活动只能暂停。
如果真如爱旭所述,通威待价而沽,硅料其实在上游空转涨价,没有投入下游。
就在爱旭提交材料第二天,召开座谈会的光伏行业协会也发布了一则呼吁,号召从业者们抵制过度囤货、哄抬物价和投机行为。
通威股份很快给出回应,表示自己“没有出货给任何中间贸易商,也不存在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的情形。
”至于价格,那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如果只看理论数据,今年的确不存在供不应求。
根据行业咨询公司PV Infolink预测,今年全球组件需求起码会到223GW。
通常1万吨多晶硅能产出3.5GW-4GW组件,所以需要55-63万吨多晶硅。
202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64.2万吨。
一般市场供需比要大于1.2才算供需平衡,所以最后出现价格暴涨。
如果今年产量和去年相同,的确会存在很大缺口。
去年开始,四家龙头硅料厂的产线陆续投产,包括保利协鑫2万吨级颗粒硅项目、大全能源3.5万吨多晶硅项目、通威10.1万吨产能爬坡。
这已经能带来近80万吨硅料。
亚洲硅业、东方希望也陆续在今年投入新产能。
不过,需要考虑到新建产线从投产到爬坡需要半年,产能可能到三、四季度才能完全释放。
加上疫情反复,物流也影响到货量,的确在今年一二季度还会出现短缺。
这种微妙的平衡下,很难找到明确的归罪方。
供应不足客观存在,但价格上涨如此之快,多少也有恐慌情绪越来越浓烈的助推。
爱旭之后,也并没有更多公司出面指责通威等硅料厂商,不过他们身处旋涡中心,自然成为最大的靶子。
受伤者爱旭股份并非完美受害者。
下游都为硅料涨价叫苦。
但爱旭股份之所以在涨价后业绩难看,也是为其扩张太激进买单。
爱旭2020年到2021年公布了超过80GW的新项目,投资超过400亿元。
上游材料价格上涨,对爱旭这样扩张中的公司自然伤害加倍。
爱旭承受的主要是上游硅料、硅片企业压力,而更受冲击的是处于爱旭股份下游的组件厂商。
这些厂商长期处于两头挤压中。
承担材料涨价同时,要承受国家发电平价上网政策约束,在整个产业链中向来毛利偏低。
组件厂可以分为三类,自己既做硅片、也做组件的龙头,如隆基、晶科能源,组件业务为主,硅料、硅片业务还未成规模的大公司,如东方日升、天合光能,以及众多只有组件业务的中小规模厂商。
隆基、晶科能源等并没有伤筋动骨,他们早已锁定了硅料长单,自己也会调高硅片价格,对冲组件部分业务的风险。
东方日升、天合光能这样的公司虽然毛利会因此降低,但因为可以卖系统,也有电站业务,客源相对稳定,其实排产并没有太大变化。
真正遭殃的是中小组件厂及下游零散电站集成商。
他们不可能有能力和资金提前锁定上游硅片,只能被动迎接冲击。
“下游很痛苦。
”一位电站集成商告诉36氪,他们只能想办法转型做BIPV、光储一体机。
或者干脆“撂了”。
这其实是个危险的信号。
爱旭股份预料的雪崩虽然没有在去年发生,但并不意味着今年危机不会出现。
硅料扩产在2021年还没有完成,因此的确去年有很大的供应问题。
但今年三四季度,硅料产能充裕,中小厂商纷纷停工、减产,硅料会出现过剩的风险。
或许,此时用爱旭股份陈刚略夸张的说法会比较合适,“整个行业都会出现剧烈的雪崩。
”产业链的确处于混乱中。
爱旭2021年提到商务活动无法进行,刚谈完的生意还没执行又要根据新价格重谈,之前的合同成为废纸。
在涨价一年后,今年7月,证券日报采访光伏电站开发企业时,这一现象还在继续发生。
硅料价格上涨,组件供应端频繁违约、毁约。
很多人其实记得十多年前那次硅料涨价到暴跌的惊心。
因为欧美光伏行业红火,硅料从2006年27美元/公斤一度涨到500美元/公斤。
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光伏补贴取消,需求暴跌,硅料价格一泻千里,曾经在高峰期疯狂扩张、锁单的无锡尚德破产。
当然,目前我国硅料已经国产化,不需要从海外进口,受国外价格波动小。
加之政策红利,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光伏行业都在黄金期,能消化足够多的产能。
这一次硅料上涨后,不会重复过去的一地鸡毛。
可仍然不能忽视不安因素,欧美经济再次出现衰退迹象,2021年我国内光伏建设其实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2022年疫情反复又增加不确定性。
需求仍不明确,第四季度硅料产能完全释放后,市场或许会遭遇激烈动荡。
36氪制图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