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下架了自己的NS3R和NS4耳机(同时还有几款线材),目前仅挂有自然声NS3和NSX及NSX-max,也算是基本告别了自己做耳机的生涯了。
趁此时机,准备慢慢聊聊自己这些年做耳机的一些经历和趣事,相当多是内部的机密性的,嘿嘿(不涉及商业机密),希望大家喜欢。
接上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3745796830183996/走下坡路,记NS3、NS3R、NS4及NS0在出了NSX之后,后面自己还出了四只耳机,不过,旗舰出来了,想再往上就没动力了。
只能走“下坡路”了。
一、自然声NS3,一只错版、还妥协的结果记得是在NS5出来不久,我就已经找到了两个单元,并且调好了音。
这两只单元就是NS3R和NS4的单元,而它们的调音从头到尾,都没有变过(总共就花了一个下午)。
而壳子,都是NS3R的(或者说是NS1的),也没有变过。
自然声NS3MKII在NS3和NS4的单元和调音出来后,我立刻停产了NS1,不过,余货还是卖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已经是NSX都要出来了。
自己从来没想过还会继续使用NS1的壳子继续出NS3R的,而是准备用新的壳子。
很快,壳子就找好了,模具也改好了。
我自己也信心十足,凭这个外壳带来的外观、佩戴加上NS3R和NS4的声音,它们一定会成为无往不利的中端之王。
但是,自己当年没有掌握壳体对声学的影响或者没想到影响那么大。
结果自己找好的单元根本调不出NS3R的调音曲线出来,差很远(声音也是)。
只好找单元厂定制新的单元,改了好几版,曲线都不行。
原因很简单,NS3的壳体声学性能不行。
最后的结果是妥协,妥协的结果是NS3的声音可以说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只,3k的峰升到了3.5k左右,而且7k那里的坑太大了点。
虽然发售出来大家的评价并不差。
甚至鬼斧神工这个科学曲线党还把它排到了千元内第二的排名,却不知道它的曲线在自己看来是最不“科学”了,笑。
不过定制的单元也有个好处,它的一致性远高于NS3R和NS4的,所以报废率也很低。
自然声NS3曲线NS3的面板是自己和工厂当时灵机一动的结果,本来很有的创意却败倒在一个小细节的身上(也就是把audio弄成了auido),自己马虎的毛病害得自己根本没有注意到,等发售后才被用户发现。
结果给同行和用户笑得不行,阴差阳错的结果反而是NS3火了很久。
大家一边笑“错版”,一边却很实诚的支持(错版又不影响使用和音质)。
在尴尬的同时,我也赶紧重新换了种更好看的木料重新加工了一批,新推出了花梨木的版本(本来是准备给NS4用的)供大家选择,才算缓解了些。
这样的结果是,面板一下子做了5000+(至今都没有卖完,不得已还得卖下去(吆喝一声,处理价了,大家要支持哦))。
一年多后,自己改进了底盖,稍改了下调音,出了NS3MKII卖到了现在。
二、NS3R,不妥协的声音,怀旧的外壳,以及……相当低的良品率虽然NS3卖得不错,不过自己还是很不爽!因为它的声音比起NS3R的还是差了不少,而自己的粉丝也纷纷要求出NS3的原版的调音。
但很惨,开发个新壳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准备。
被逼急了就只好将就了,用NS1的壳子就上了。
结果,一致好评!虽然壳子确实烂,但架不住价格便宜声音又香啊。
NS3R拥有一条非常音特美的曲线,在10k以前相当符合音特美的要求,可以说是1db不差(9k那个峰是入耳式耳机的特征峰,其实听不见),如下:不过,由于壳体有些漏音,所以这个调音低频听起来其实有些少,更均衡是的低频增加2db的低频版。
不过,由于是用的非定制单元,它的一致性是个事。
因此,NS3R的良品率相当低。
工厂的良品率只有2/3,到了自己手里再淘汰1/3,算下来(2/3*2/3)只有40%左右。
所以,虽然外壳很便宜,但加工费不便宜,丢的比卖的多,成本并不算低。
NS3R的销量也很好,因为,这条曲线就是这么诱人,还只卖298元。
可以说,300元内独一份。
加上生物振膜本身声音也好,属于又还原又好听的那种典型。
因此,连自己也经常就带只NS3R出门听(丢了也不心痛),而不是NS52或NSX。
耳机生意的存在的最大好处是自己可以慢慢的开发音箱,完全不急的整。
光NS16的单元就做了一版两版三版四版五版六版,花费一年三个月去开做一对5寸同轴音箱这种事,一般的音箱厂真搞不起(关键是售价还只有2500元左右)。
而后面的NS17花的时间更长,长达一年七个月的漫长开发,光振膜就换了五种,单元也是各种改,分频八版对比,样箱做了五六对。
换成某些一次过的品牌,这个时间够做十对了。
三、NS4,壳体成本惊人,过程曲折到让我差点崩溃NS3R和NS4的单元和调音都是很早就搞好了,而且从来没变过。
但开发壳体确差点让人崩溃,不过不是开发过程,而是在后面的壳体打样过程。
NS4采用的是一种称为失蜡的技术做的外壳,优点是:不同开模。
做首饰的厂家的标准工艺(但精度其实不高)。
厂家以前没有做过耳机外壳,样品做得相当随意。
外壳样品其实还好,外观颜色都不错,但自己当时居然想做成毛面,而当时的送样是光面。
然后自己凭想当然认为这个不用打样,然后就做了批量,总共做了1000对。
结果出来的产品外观可以用土灰来形容,那颜色让我想骂娘!沟通的结果是,根本不能返工,只能重做。
然后我不行了,坚决不做了,只要求补偿做一些。
结果好说歹说做了200对蓝色的,又添了些钱返了不到100对的银色的。
这样的结果是NS4的外壳成本惊人的高,加上单元报废率也高,人工也贵。
乱七八糟的成本在一起,NS4的售价虽然不低也基本上没挣什么钱。
结果销量也不理想,亏本了,唉!四、NS0,又一只曲折还亏的耳机自己曾经亲自动手设计过一个外壳,因为自己早把电脑绘图还给老师了,所以,它最初是用尺子在纸上画的。
画好后给自己开机械厂的朋友打样,然后……问题一堆。
最大的原因是朋友并不是做耳机的,对其中装配完全不了解,所以装配及生产都没法解决。
这个问题直到自己重新找了家耳机厂重新绘图后才解决,最终出来的产品和自己原来的设计差别挺大的,变成了另外一种了。
不是我想和某品牌差不多,真是纯属巧合:单元选择好后,打样的时候,问题还是很多。
主要原因是调音,我的调音方式壳体根本没法满足。
主要是工厂根本不了解我的要求,因此壳体能做出来的声音又严重不满足我的要求。
最后搞了很久,用尽各种方法才算勉强解决。
这就埋下了祸根。
NS0的调音也是一波三折,不过最终我还是得到了自己希望的声音曲线,总体非常的符合哈曼曲线,声音也是。
自己很有把握,这条曲线和声音放出去,成为200元以内的天花板是没什么问题的。
然后,问题来了。
生产过程一塌糊涂,问题不断,良品率低得惊人。
先是内壁贴阻尼纸贴不好,头天贴上调好了,过二天又松了曲线就变了。
解决掉这个问题之后,组装的问题又来了。
MMCX座子还因为自己用的长寿命的座子非常的紧,结果使劲过大后导致整个部件脱落(厂里用的胶不行),换成AB胶后好一些,但环也会掉……总之,烦死我了!放出去后也是问题不断,虽然最多的是后面标识环的问题,少数是拔不动或拔坏的问题,但也搞得死人。
最后连厂里都不行了,在头一批500只卖完后,做第二批时直接要求把阻尼纸贴外面来。
……这……不是开玩笑吗?然后,停产!实际上由于配对和报废率的原因,售出的远没有500只,而自己光包装做了2000套。
事后一算,巨亏!当然,亏得最多的还不是它。
总之,NS4和NS0都是自己很失败的两只耳机,虽然从声音上来讲,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生意做到这份上,自己身心俱疲了。
幸好这时自己的音箱生意已经上路了,NS16和NS17都已经出来了。
干脆,转型算了。
当然,转型的最主要原因是耳机市场的原因。
在2019年左右,有线耳机市场萎缩得不行了。
另一方面,耳机市场一直是:找新噱头—>出新耳机—>卖一到两波—>再找新噱头—>再出新耳机—>再卖一到两波……这种方式对自己确实相当不友好。
自己做产品速度太慢,要求又太多,只愿意更新不愿意出新产品,转型也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下一篇,回味一下自己出的几条线,还有几个未问世的产品,转聊音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