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黎浚源近年来,铜仁市牢牢把握国家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力清洁高效发展。
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引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项目,大力推动现代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铜仁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持续稳定的现代能源体系,截至2022年底,建成投运电力总装机34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电力装机275.6万千瓦,占比82.2%。
如今,铜仁正主动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高度重视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明确以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助力铜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实现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
2022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铜仁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明确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生态食品饮品药品、林业、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奋力开创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未来。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落脚点是产业发展。
区域·铜仁陆续推出“六大主导产业新观察”系列报道,展现铜仁市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生动实践。
松桃自治县盘石镇风力发电场。
龙元彬 谢慧芳 摄清洁低碳 新能源项目多点开花2月1日,海拔1200米的武陵山脉之巅,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的盘石风电场,25台风力发电机群巨大的叶片随风徐徐转动,随即产生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
盘石风电场场长吕兴兴介绍,该风电场总装机4.95万千瓦,年设计上网电量1.06亿度。
自2020年6月投产至今,已累计发电2.3629亿度,每年可节约原煤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
“风力发电不仅清洁环保、可再生,基建周期也短,装机灵活,运行成本低,每台风电机组的设计寿命达20年。
”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空气对流相对较大,空气密度比高海拔地区大,风能转换效率更高,风力发电潜力巨大。
目前,该市已建成石阡大顶山5万千瓦风电场项目、松桃盘石5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年发电2.1亿千瓦时。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022年12月,铜仁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推动铜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项目多点开花。
近年来,铜仁加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施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倍增工程,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确保能源有效供给。
截至2022年底,铜仁市已建成电力装机约34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60万千瓦,火电装机60万千瓦,风电装机1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6.6万千瓦,光伏发电0.66万千瓦,以及水泥等高载能企业余热发电项目。
2022年,铜仁全市实现发电上网115亿千瓦时。
2022年10月,《铜仁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进一步明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十四五”期间,风电新增150万千瓦,光伏新增60万千瓦,生物质能装机新增2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新增5.0万千瓦。
到2025年,力争新增电力装机150万千瓦,该市电力总装机达到460万千瓦,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40亿元以上,清洁电力装机比例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例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南方电网工作人员在松桃自治县盘石镇风力发电场用无人机巡视线路。
龙元彬 摄优化开发 水力发电支撑产业发展冬日,乌江水潺潺地流着。
位于沿河自治县的沙沱水电站,平静的水库下暗流涌动,江水从大坝引水口顺流而下,经过引水系统后,利用高度差转化为重力势能,冲击水轮机转动,再转化为机械能传送给发电机,进入变压器,升压到220千伏后进入水电站外的输电线路,至此完成乌江之水一次零碳“水转电”之旅。
铜仁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乌江、沅江两大水系,全区河流年径流总量127.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储量326万千瓦。
2006年11月8日,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装机100万千瓦的乌江思林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0.64亿千瓦时。
生产清洁电,送入千万家。
目前,铜仁市共建成投运水电机组260万千瓦,其中乌江思林电站106万千瓦,乌江沙沱电站112万千瓦。
思林水电站位于思南县境内的乌江干流,是乌江水电基地的第八级电站,上游为构皮滩水电站,下游是沙沱水电站。
沙沱水电站作为铜仁电力的“主力军”,于2013年5月建成投运至今,是乌江干流开发、贵州境内最后一级梯级电站,是第二批“西电东送”的“四水六火”工程之一,被誉为贵州乌江水电梯级开发的“圆梦工程”。
电站装机容量11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5.52亿千瓦时,保证出力34.8万千瓦。
沙沱水电站同时也是沿河县域内最大的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防洪等功能。
乌江流域水电的开发,不仅向社会输送了清洁高效电能,同时还以防洪、交通、旅游、养殖、移民致富等综合效益助力着两岸发展。
新国发2号文件指出,推进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航道提等升级,稳步实施乌江思林、沙沱、红水河龙滩枢纽1000吨级通航设施项目。
这无疑为乌江重现“黄金水道”繁华盛景,为铜仁高质量发展带来无限新机。
“十四五”时期,铜仁市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将致力于研究流域梯级水电站扩机,优化挖掘梯级水电深度开发潜力,研究已实施建设河段水电的规划调整利用、梯级水电系统性调整方案;研究开展水电扩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乌江干流等梯级水电优化开发,增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流域风电、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安全高效 现代化电网加快建设2月2日,笔者走进位于碧江区和平乡陈家寨村的500千伏碧江变电站,可见智能技术在多个场景应用,这是南方电网首座500千伏数字化GIS变电站。
高可靠性、智能巡维、智能操作,和普通变电站相比,该变电站通过研究应用智能巡视、智能五防、智能安全、一键顺控等新技术,实现智能变电站各功能的整合应用,大力提升电力安全可靠供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停电风险。
该线路是贵州电网省内“西电东送”北部通道重要工程,是全省“三横两联一中心”500千伏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将110千伏电网比做省道,220千伏电网比做国道,那么500千伏电网就相当于高速,可大幅提升我省西、北、南部清洁能源消纳和外送能力,减少潮流迂回,降低网损,增加电网运行方式灵活性,提高我省电力充裕地区电力送出能力。
”碧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启动投运,彻底解决了铜仁电网与贵州主网之间的500千伏线路双通道的问题,打通了铜仁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送出通道,也保障了周边重要用户的可靠供电。
近年来,铜仁市积极完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加快骨干网架建设,以碧江区500千伏智能变电站为中心,大力推进220千伏、110千伏主网架建设,新(扩)建一批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有效提升变电容量。
目前,该市建成3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每个区县布点建设了1个以上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骨干电网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全市共投入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改造资金31.99亿元,农村供电可靠率99.82%。
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推动铜仁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
接下来,铜仁将继续全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全市骨干电网建设,完善网架结构,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重点规划布局和建设铜仁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更好承接乌江思林、乌江沙沱电力消纳,确保铜仁西部片区用电安全。
建成“链式为主、环网为辅”的220千伏电网结构,大幅提升输电网的防灾抗灾能力,深入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优化铜仁配电网结构,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
【现场直击】地热能 地热供暖经济环保2月3日,一场冬雨袭来,碧江区气温骤降,走进碧江区为民服务中心的地下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控制室,却温暖如春。
“地热能作为一项‘取热不取水’的新型供暖技术,不仅供热效果稳定,绿色无污染,还很节约成本。
”碧江区为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王宇穿着薄衫向笔者介绍,“办公室温度设定在固定的25摄氏度,恒定的暖风通过管道从房屋顶部缓缓灌下,风力柔和,机器设备装置在地下,有效隔绝噪音。
”是一种绿色低碳、能够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只取热和提冷,不提取地下水,没有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问题,也不存在对大气排热、排冷、排烟、排水等污染。
碧江区为民服务中心采用的是浅层地热能空调系统供暖和制冷,即用深埋150米至200米的地下换热器进行冷热交换。
“冬天,通过成熟的专业技术,把地下的热量‘取’上来,给室内供热,同时向地下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到了夏天,再把地下的冷量‘提’上来,给室内供冷,同时把室内的热量蓄存地下以备冬用。
”负责开发和运营地热能的铜仁城投泰利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胥文明说。
与传统供热制冷方式相比,地热能有什么优势?胥文明给笔者算了一笔综合账、长远账:服务中心整个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虽然地源热泵系统前期投入高,但后期除了日常运维外,不需其他投入。
一年下来,仅冬夏两个季度就能节省40%左右用电量;地下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与建筑使用寿命同等,投资5年左右便可回本。
除了经济效益,与传统供暖工艺相比,其环保效益更是显而易见。
近年来,铜仁市地热能开发聚焦浅层地温能空调系统供暖和制冷,广泛应用于多种建筑形式,包括行政办公、学校、医院、工业生产以及公共建筑。
截至2022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经建成浅层地温能利用建筑面积约131.3万平方米,全部正常运转。
每年可实现节约用电1.6亿千瓦时,每年节约12.17万吨左右标准煤,可实现产值7.07亿元以上。
生物质能 垃圾发电“浴火重生”1月30日,笔者走进位于碧江区河西办事处新庄村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只见垃圾被倒进垃圾仓进行发酵,随后投入高温焚烧炉内,经过系列步骤后“浴火重生”化身绿色电能。
这个位于铜仁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厂区内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面积虽仅38亩,但每天接纳来自碧江区、万山区、高新区及江口县4个地方的生活垃圾,每日焚烧生活垃圾可达600吨,年处理垃圾21.9万吨。
该垃圾焚烧发电厂是铜仁“十三五”期间建成并投产的全市首座垃圾发电厂,也是世界第一座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发电的电厂。
“我们将垃圾发电厂建在水泥厂内,同时采用最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工艺,使得焚烧垃圾产生的飞灰、炉渣、渗滤液、废气,可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避免二次污染,真正做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吃干榨净’。
”铜仁海创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周中华说。
2017年,铜仁市引进海创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发电项目在碧江区开始并网试运行,开启了铜仁垃圾焚烧发电时代。
该项目年发电量约9600万度,其中上网电量约7584万度。
截至2022年12月底,共计收储生活垃圾137.2万吨,焚烧处理垃圾115万吨,累计发电量约4.75亿度。
近年来,铜仁市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在做好生物质发电站选址和落实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目前,全市建成生物质发电项目4个,分别是松桃凯迪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碧江区海创1.2万千瓦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德江县中环0.9万千瓦生活垃圾发电项目、松桃旺能环保1.5万千瓦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其中松桃垃圾发电项目于2022年建成投运。
海创、中环及旺能公司正常处理垃圾正常发电,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55万吨,可发电2.5亿千瓦时左右。
太阳能 光伏发电多重收益1月31日,笔者走进松桃自治县世昌一期农业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只见在冬日的阳光下,由47个光伏区方阵组成的7000多块光伏板熠熠生辉。
该光伏发电项目为农光互补项目,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实现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
2022年12月14日,随着最后一台光伏组件逆变器直流开关闭合,世昌一期农业光伏发电项目于21时47分成功并网发电。
作为我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该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6.8亿元,装机15万千瓦,目前并网容量5万千瓦,日发电量5万千瓦时,全容量日平均发电量35.6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减少50万吨碳排放。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松桃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用新能源材料风口打开工业产业发展突破口,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光伏发电和农业种养,该项目还将光伏发电与旅游业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还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观光旅游和户外休闲的好去处,收获多重绿色效益。
该项目带动当地群众200余人就近就业,土地租金600万元/年。
“松桃世昌一期农业光伏项目是铜仁第一个集中式大型光伏项目,对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发展新能源项目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该县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和经济股负责人龙大志介绍,“十四五”时期,松桃将实现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项目19个,规划装机容量116.35万千瓦,投资115.54亿元,其中,松桃世昌一期农业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后每年可提供1.4亿度清洁能源,对我省能源结构转型,绿色电力供应意义重大。
(白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