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就是对今年经济的前景之争,对今年电力紧张到底如何之争。
这种分歧不仅体现在电力市场,更在金融市场早就存在了。
全球经济界对今年全球经济的走向是意见不统一的。
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美国的实体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坏,美联储到底如何行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而中国国内不少对自己的经济也充满了问号。
虽然国际大投行不少早就发表了看好中国经济的言论,并且一月份中国社融数据也是格外的亮眼,但对这种社融能否保持持续的向好是持怀疑态度的。
因为当下政府确实没有钱,而地方政府债务的刚性限制也的确不容许其融再多的钱进行投资。
正是上述的这两个不确定性让中国的股市在外资大入的背景下一直踌躇不前,而中国的基民、股民也有不少将钱搬回了银行,从而造成居民存款数据大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中国多省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今年GDP相当高的预测,但是无论是中电联还是国网能源院对今年中国电力需求的预测都表现出了一种保留的态度来。
各省的GDP增速预期会如同去年一样不达目标吗?我们的结论是:“不会!” 2022年疫情的不确定性确实严重的干扰了经济运行,这是大家深有体会的。
而2023年这种不确定性基本上可以排除掉。
今年各省的经济预期从各省电力市场的年度中长期交易可以窥见一斑。
北京2023年度中长期合同已经超过94%了,甘肃、新疆、云南、广西众多省份的中长期也大大地超过了去年的额度比例。
而他们的这种做法正是基于对其本省经济增长及用电的预期作出的。
可信性是相当地高的。
正基于上述的这些原因,以及去年因大旱四川缺电,而浙江因电力短缺大幅在省间电力市场购入高价电造成偏差损失太大从而推翻已定交易的例子。
这次山东1月电力市场交易结果结算中出现了80%和90%中长期交易要求的文件是否有效之争。
山东的2023年度交易全国做的最早,而先期只要求了80%的中长期下限,但到最后却发现众多的省份惜电,中长期的额度、比例大幅增加。
而山东众多的售电公司却预测中了一月山东的电价总体趋势,从而获得了大额的收益。
这一下管理部门就不淡定了,找了借口将众多售电公司的超预期的收益收回。
不过,管理部门还是留下一些灵活性的,就在不久前,山东能监办紧急发出了《关于再次征求〈关于2023年山东省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根据内容,2023年,中长期签约总量,保持在上一年度用电量的90%。
而月度用户侧中长期交易偏差收益回收,则维持80%下限不变。
电力改革不容易,大家相互体谅,亡羊补牢总比推翻交易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