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就像一声发令枪响,全国两会结束后不出一周,中央企业接连放出“大招”。
先是中国神华巨额分红引发煤炭石油板块被市场追捧,接着传出中核建、中核集团启动重组和中国轻工集团整体并入保利集团的消息。
今天,小智就请中国企业报原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跟大家聊聊今年“央企重组”那些要发生的事儿。
央企重组,势在必行最大推手:供给侧改革2017年的央企重组,最大推手必然是供给侧改革。
重点将发生在钢铁、煤炭、重型装备、火电4个行业。
这些行业多是去产能的重点领域,产业集中度亟待提高,这也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也是重要推手。
预计重组将主要集中在重型装备与火电领域,包括探索境外资产整合,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等具体实践。
如此来看,中轻集团并入保利,充分发挥保利集团的国际销售渠道与资金优势,原因自不待言。
“一带一路”送央企出海实践表明,近三年来中央企业的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从方向上看,“央企重组”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很好地完成了央企所承担的使命责任;从布局上看,坚决落实了化解产能过剩等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效果上看,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转型升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现在,思路是越来越清晰了。
四大行业,重组先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发布会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在钢铁、煤炭、重型装备、火电等方面,不重组肯定是不行的。
从目前央企动作来看,围绕四大行业的央企重组似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煤炭行业:今年煤炭行业央企重组势在必行,之前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工作。
2016年的煤炭行业可谓“柳暗花明”“一扫阴霾”。
随着“去产能”的推进,煤企迎来了利润整体反弹。
煤炭行业中,神华集团担负了行业整合的重任。
一方面是央企间的煤炭资源整合,一方面是与地方国企的整合。
去年7月,中国国新、诚通集团、中煤集团、神华集团出资组建的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即国源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运行。
国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落实中央企业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推动优化整合涉煤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促进涉煤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和改革脱困,它的运作将是这一轮煤炭行业重组整合的焦点。
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钢铁行业:2016年6月,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宣布启动重组,3个月后,双方正式公布合并方案。
今年最大的看点,即最有可能兼并重组的对象首推鞍钢和本钢,它们在区位上接近,而且早在10多年前就曾有过联合重组的“绯闻”。
除此之外,首钢与河北钢铁的整合也是华北钢铁行业“抱团取暖”的必由之路,只不过还需要做好各种条件上的准备。
重型装备:涉及核电、工程机械、船舶等领域。
中核建和中核(集团)是同宗同源,是从原来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出来的。
业务分别所处核电产业链条的上下游。
中核建和中核集团之间的业务存在互补性,合并后将更好地增强我国核电产业的竞争力。
核电的重组,将成为我国继中国中车后又一块“金字招牌”,也符合同行业做大做强、减少无效竞争以及“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大方针。
在船舶行业,中船集团作为第一批混改试点单位,已初步提出混改实施原则,优先选择在纯民品、竞争性强的业务领域进行混改。
在“去产能”大背景下,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作为国内船舶行业龙头,合并预期不断升温。
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存在合并预期火电行业:电力系七大混改领域之首,其中煤电领域因产能过剩,电力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行业重组有望加速推进。
2016年数据显示,火电产能过剩逾20%,严控新增并淘汰过剩产能将有效提升煤电行业整体的利用效率。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煤电行业今年采取多种方式去产能,包括淘汰、重组、改造等方式。
现在,102家央企中拥有发电业务的能源类企业共有12家,相对于5家钢铁、2家煤炭和1家水泥的央企数量,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这轮重组合并预计将发生在大唐发电、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国电电力、国电投五大发电集团下的火电类上市公司,合并可有效减少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有利于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走出去与国际一流电力集团相抗衡。
央企重组,机遇挑战并存中央企业重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内耗,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要化解产能过剩并帮助产业脱困,最终还是要依靠改革,这其中就包括内部国企改革瘦身健体及行业内与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兼并重组,2017年国企改革有望在规范中进行一定规模的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与分类改革相结合。
这种重组将会延伸到央企与地方国企,或者央企与民企之间。
今年央企重组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通过重组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如何将重组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以及如何产生机制转换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效应。
2017年,国企“混改”再迎风口央企重组不是两个企业资产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提高效率的效果。
因此,重组将分两块进行,首先是已经重组的消化融合工作,其次是新的重组工作,解决“貌合心不合”的问题,也就是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化学反应,切实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不断地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真正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以上仅是一种趋势与走向的预测分析,具体情况有待于实际情况的进展,而实际情况常常受多种因素约束。
但我们能确定的是,对中央企业的重组,肯定不是搞行政的“拉郎配”,也不是搞简单的“归大堆”,更不是搞新的垄断,不会出现一哄而起、大规模的“重组潮”,将是扎实稳妥,稳中求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