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部,有一个总面积达118万平方千米的内蒙古自治区,其中草原的面积占40%左右。
在这个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约150万牧民,但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3~5人。
居民分散,又经常带着帐篷(蒙古包)迁移,还饱尝风沙侵袭的痛苦。
当城乡人民在舒适的房间内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欢乐时,草原上的夜晚却是一片漆黑和寂静,蒙古包内没有电灯,只有阴暗的油灯或蜡烛相伴。
牧民即使家财万贯,但没有电,也欣赏不到电视台提供的娱乐节目。
在狂风怒吼的夜晚,只能早早钻进蒙古包里睡大觉。
风!何不利用风力来发电呢?这个想法一下子吸引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们。
现在,内蒙古的几十万牧民已可以坐在蒙古包里看电视,因为这些牧民已经有了一种风力发电机,可以利用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力来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风力发电还给牧区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谈恋爱、结婚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有些牧区,新娘出嫁之前,首先要问新郎是不是准备好了风力发电机,如果缺少这件宝贝,有可能未婚妻会飞掉。
因此风力发电机成了牧区一部分青年男女爱情的黏结剂。
为了使牧区的所有牧民都能过上有电的生活,使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从1984年起就制定了一个利用风能的“马拉松”计划,准备每年在草原上建造万台以上的风力发电机。
现在内蒙古草原至少已竖起了十多万台风力发电机,占全国风力发电机的80%以上。
风力发电机是靠风能发电的,而草原上风能最丰富因为那里经常大风四起飞沙走石。
我们的祖先早就会利用风能,农村的手摇风车可以把结实的谷粒和干瘪的谷壳分开来,就是利用了风力。
据埃及的史料记载,公元前约2800年,埃及人就开始用风帆协助奴隶们划桨,后来又利用风帆帮助役畜提水和推磨碾米。
据波斯人的史料记载,公元前几世纪时,波斯人建造了一种垂直转轴的方格形风车,用来带动磨谷子的石磨。
自从出现发电机后,有人开始设法用风力来驱动发电机发电,但只是到了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风力发电机。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制造了许多1000千瓦功率的风力发电机。
此后,风力发电机的利用并不广泛,原因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有便宜的矿物燃料可以用来发电。
到70年代当世界发生了几次石油短缺的危机以后,人们才又想起存在于大自然的资源丰富的、十分洁净的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