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朱玥,万炜,任佳玮)一、需求研判:碳中和大背景,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是重中之重1、低碳转型趋势确定,光伏、风电景气周期开启为应对气候变化,过去两年多个国家将碳中和目标提上日程,全球低碳转型已经是确定性的趋势。
低碳转型趋势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预计将快速提升,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预计 2030 年全球光伏、风电分别新增装机 604GW、195GW,其中国内分别为 217GW、83GW;预计 2050 年全球光伏、风电分别新增装机 1059GW、528GW,其中国内分别为 547GW、215GW。
关键假设 1:低碳趋势下能源结构中电力占比将显著提升,基于 2010-2020 年间全球用电量增速为 2%-3%,假设 2020-2030 年全球电力消费量平均增速为 3.5%,略高于历史增速。
关键假设 2:假设 2030 年全球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分别为 11.9%、15.6%,国内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分别为 14.7%、17%,对应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达到 29%(2030 年目标为 25%)。
假设 2050 年全球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分别为 25%、35%,国内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分别为 31%、45.3%,对应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为 66%(2060 年目标为 80%)。
关键假设 3:风电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为 2000 小时,光伏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为 1200 小时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明确,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回顾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历史数据,2009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 8%,“十二五”期间提升了 2.8 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提升了 4.1 个百分点。
根据《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十五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分别提升 4.7、5 个百分点,从“十二五”到“十五五”,我国减少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标日益艰巨。
10 月 24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中长期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作出了重要指示。
《意见》提出,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同时,对单位 GDP 能耗等指标、单位 GDP 二氧化碳、森林覆盖率也做出相应规范。
3、光伏:全面市场化开启成长周期,预计 2021-2025 年全球 CAGR24%截至 2020 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 714GW,2011-2020 年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复合增长率 16.5%。
其中,分地区看,亚洲、欧盟、北美地区光伏累计装机 407.0GW、152.9GW 和 84.5GW,占比分别为 57.0%、21.4%、11.8%,位列全球前三。
分国别看,截至 2020 年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 253GW,占全球总装机 35.4%,光伏装机量占比位列全球第一。
分季度而言,2019-2020 年间,海外光伏装机各季度较均衡,海外每季度装机量 20GW 左右,国内方面,由于抢装期的影响,一年中我国大部分光伏装机都集中在四季度。
展望 2022 年,预计 2022 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 224GW,同比增长 33%;其中,海外全年总装机 142GW,各季度增长平稳,中国全年总装机 82GW,装机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一季度为装机淡季。
我们根据 2025 年、2030 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测算“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光伏装机增量。
我们预计,截至 2025 年,全国光伏累计装机 771GW,“十四五”期间复合增长率 25%,2021-2025 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合计 517.6GW,2025 年新增光伏装机 145GW,预计 2030 年,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将达到 1416GW,“十五五”期间复合增长率 13%。
预计 2021-2025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 1407GW,2025 年新增装机 421GW,2021-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 24.3%。
4、风电:陆风稳定增长,海风 2023 年左右迎来放量截至 2020 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 744GW,2012-2020 年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复合增长率 12.8%。
其中,中国风电累计装机 281.5GW,全球排名第一;欧洲、美国风电装机分别为 220、122GW,位列全球前列。
欧洲国家中,德国装机量 63GW,排名欧洲第一。
2020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量 93GW,同比增长 55%,增量主要由中国贡献,2020 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72.4GW,同比增长 191%,海外风电装机 20.6GW,同比减少 41.3%。
中国风电装机周期性较为显著,主要受弃风率和补贴影响,海外年度新增装机量表现平稳,近几年维持在 30-35GW,2020 年装机量仅 20.6GW。
分季度而言,我国大部分风电装机都集中在四季度。
展望 2022 年,预计 2022 年全球风电装机总量 89GW,同比增长 1.7%,受 2020 年全球装机高基数影响,2021、2022 年风电装机量增幅平缓;预计 2022 年内,海外全年新增装机 39GW,各季度增长平稳,中国全年总装机 50GW,装机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一季度为装机淡季。
可以看到,自 2016 年以来,整个“十三五”火电投资都处于不断下滑的过程,而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投资额持续放大,2020 年风电投资完成额超过当年电源工程建设投资额的 50%(光伏未被统计)。
5、储能:“双碳”实现路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双碳”的实现伴随着电源结构的转变。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必然伴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
202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约 49.8 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风、光、水、核、生物质)等消费量约占 15.9%,约 7.8 亿吨标准煤(发电煤耗当量);化石能源约占 84.1%,其中煤炭约 28.4 亿吨、石油约 8.9 亿吨、天然气约 4.3 亿吨(均为标准煤当量),合计造成约 100.3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结构优化是减排二氧化碳的根本对策,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除少量地热能可直接用于供暖、热水外,几乎所有的非化石能源利用方式都是发电。
因此风、光、水、核等所发出的电能又被称为“一次电力”,以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所发出的“二次电力”相区别。
近年来,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占比逐年提高,并已成为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最高的电源类型。
可再生能源的“上位”需要储能扶持。
202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已达 41.4%,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风、光)占比已达 24.3%,但发电量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仅占 27.3%,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仅占 9.54%,与其装机占比极不相称。
究其原因,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稳定、不可控,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风电、光伏必须配备足够的调峰电源以平滑出力,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二是风电、光伏利用小时数低,若要满足电量需求,则装机容量需大大超出负荷水平,造成发电侧和用电侧解耦,联系两者的只能是储能。
发电侧,新能源配储渐成主流储能的首要应用场景是配置在新能源场站中,起到平滑出力曲线,促进消纳的作用。
目前,随着电网消纳空间日益挖掘殆尽,调峰消纳责任将逐渐转移至发电端。
根据“双碳”目标要求,我们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风电、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分别可达 41GW、103GW,其中 2021 年受硅料、能源等价格上涨影响,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 50GW、风电新增装机预测约 25GW。
我们预测国内“十五五”期间风电、光伏年均装机分别可达 52GW、129GW。
随着消纳压力日益增大,我们预测新能源配储能的渗透率、配储装机比例、储能时长均将提升,使得储能装机迅速增长,2025 年发电侧储能装机需求可达 28.1GWh。
海外方面,我们预计 2025 年新增风电装机可达 133GW、新增光伏装机可达 243GW,两者贡献发电侧储能需求约 70.5GWh。
至 2030 年,由于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加速,预计国内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可达 293GW,对应的配储需求可达 89.8GWh;海外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可达 587GW,对应的配储需求可达 328.5GWh。
电网侧,配合新能源调峰需求并获取辅助服务收益,静待电网侧储能放开随着电源端新能源渗透率的提高以及电动车、取暖供冷负荷的增长,电网受到发电侧出力不稳定和用电侧波动性大、同时率高的影响,导致电网负荷峰谷差逐年增大,对电网的调峰、调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化学储能调峰、调频具备跟踪速度快、可双向调节、不产生额外碳排放、不依赖站址等优点。
我们测算,国内电网侧储能 2021 年装机需求约 1.71GWh,至 2025 年需求增至 30.04GWh,2030 年可达 114.7GWh。
海外方面,电网侧储能主要用于调频和尖峰负荷补偿,我们测算 2021 年海外电网侧储能需求为 8.47GWh,至 2025 年可达22.19GWh,至 2030 年可达 53.77GWh。
用户侧,海外已实现经济性用户对低成本高质量用电的需求是推动用户侧储能装机增长的根本驱动力。
我国电网网架坚强,可靠性较高,用户侧储能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工商业用户减少容量电费,并获取峰谷价差套利收入。
对海外用户来说,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电价较高,推行“光+储”的业务模式已可实现经济性。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