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丰惠古县城的一户摄影世家,七八岁就跟着父亲踩在板凳上摆弄相机,很小就接触了“光和影”的艺术;他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经受了历练;返乡回城后从事专业摄影,改革开放之初曾借调县文化馆,拍遍了虞山舜水;他是参与上虞县电视台的创办人之一,多年来,扛着摄像机深入基层一线,拍摄了不少感人的电视节目;退休后,他勇于挑战自我,自驾游历各国,一路行摄一路歌豪情依旧。
他就是我区第一代电视人——徐国权。
从摄影到摄像,见证改革发展历程上世纪40年代末,徐国权的父亲创办了当时丰惠古县城的第一家照相馆。
在那个相机还是“稀罕物件”的年代,从小受家庭氛围熏陶的徐国权,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会踩着板凳,有模有样地学着父亲的把式摆弄相机。
也是从那一刻起,他注定了与摄影的不解之缘。
(年轻时的徐国权)作为丰惠中学老三届中的一员, 徐国权在“文革”中曾下乡支农,艰苦的知青岁月让他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更为今后扛着摄像机,从事电视新闻打下了基础。
几年后,他返城到丰惠照相馆工作。
1980年,徐国权凭借着出色的摄影技术被借调至县文化馆开展图片拍摄。
(徐国权和文化馆同事合影) 改革开放初期,上虞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徐国权经常被邀请到各个企业帮忙拍摄宣传照片。
“那时候,龙盛集团才刚起步,其前身的上虞纺织印染厂只有几间小厂房,可如今,谁能料到,他们已经做到了业内领军企业的位置,我当年拍下那些照片,也一路见证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
”说话间,徐国权捧出了厚厚的三本相册,里面存放着许多他帮上虞风机厂拍摄整理的图文资料,回忆那段深入车间一线,和工人们打成一片的日子,徐国权的脸上难掩幸福的微笑。
“我是在拍摄风机厂的过程中,有幸结识了上海交大的任世瑶老师。
所以,在上虞举办全县农民运动会和民兵检阅活动时,我向上海交大借来摄像机,拍摄记录下了全过程。
当时的县委书记王焕森看了片子后,大为赞赏,由此创办上虞县电视台的想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电视还属于新生事物,买一套最简易的摄制装备需要100多万。
考虑到资金问题,县政府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还向上虞棉纺织厂借了5万美元。
最终,经过国家广电部审批,直接在日本购买了两台摄像机和一套编辑器。
徐国权说:“除了浙江电视台,当时只有宁波、温州有电视台,上虞创办的全省第一家县级电视台,比绍兴市台还要早。
”上海业务培训,学习新闻摄像采编1983年,从摄影转战摄像的徐国权半路出家,他以借调的身份与上虞广播站播音员王鹰、广播站记者范智荣一同前往上海电视台新闻部实习培训。
在上海电视台的大半年时间里,徐国权跟着前辈老师学习新闻采编,不仅掌握了很多实用的摄像技术,还进一步提升新闻素养,开阔新闻眼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进入电视台工作的徐国权) 徐国权回忆道,那时上海电视台用的是分体式摄像机,每次采访都需要接线、灯光、技术、摄像,通常是四五个人一起出马。
所以,徐国权每次跟着去采访的时候都不放过任何环节,各种东西都学一点。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大家去采访国家领导人,记者分为内外场,我们拿着记者证去内场的时候要经过层层安检,门口的守卫员检查非常严格,整个拍摄的过程,从衣着外表到采访纪律都特别规范。
”徐国权说,当时上海台的摄像老师就告诫他们,拍新闻一定要抢占有利位置,争分夺秒拍摄主要镜头。
但同时,拍摄的成功率也要保证,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镜头跟拍,都要争取一次成像。
“那会儿摄影机不够的时候,上海电视台就会启用30美金一盘带子的电影机,这个带子是没办法重复使用的,所以拍摄镜头的时候一定不能浪费。
”(同事王鹰、沈大可与徐国权合影) 有一次,徐国权跟着一起去拍摄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
因为预感到这一跳可能要破世界纪录,摄像老师提前摆好机位,拍摄下了朱建华从起跑、助跳、越杆到打破世界纪录的全过程。
“后来,很多没拍到完整镜头的兄弟单位都向上海电视台来讨要这个打破世界纪录的精彩片段,这也说明了新闻拍摄需要有预见性,很多镜头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补拍。
”正是这次难忘的实习采访经历,让徐国权在日后的电视新闻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对新闻事件的预感性和敏锐度,任何场合,他都以专业、过硬的新闻素养认真做好现场拍摄,时刻谨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深入基层一线,记忆犹新的人和事1984年5月,上虞电视台正式筹建,从上海学成归来的徐国权很快体现了自身价值。
“拍电视最具挑战性的是跟着领导赶赴抗洪抢险一线,做蹲点拍摄报道。
”徐国权回忆道,有一年台风夜晚,梁湖的一个村子受灾严重,村民们被困“孤岛”,无法进出。
他跟随市长坐着渡船前往受灾一线,发现村民们互帮互助,积极开展自救,几户房屋地势比较高的村民还把受灾群众接到到自己家中,这温情一幕让徐国权深受感动,他立即拍下了这些画面。
“有一年春节,我跟着领导去贫困山区慰问,遇到一位在村校里默默教书育人几十年的临聘教师,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领导当即拍板,特事特办为他落实了身份编制。
我觉得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找到最鲜活的报道题材。
”(徐国权和同事们一起在山区采访) 徐国权说,有不少采访拍摄过的人物一直让他记忆犹新。
其中一位是上虞党龄最长的老党员“马师母”。
她抗战时入党,为浙东游击纵队负责地下联络。
一次,在送情报时因联络站遭敌特破获而被捕入狱。
“马师母”遭受了惨绝人寰的严刑逼供,十个手指全部被掰断,可她始终没有屈服。
“解放后,‘马师母’在居委会工作,她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一辈子就是对党尽忠。
即使到去世,她也没享受到离休干部的待遇,可她一直无怨无悔。
我觉得这样的好党员,需要我们去宣传报道。
”钻研拍摄技术,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了提高电视拍摄技术,徐国权一有空就跑到电影院看电影,学习电影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摸索如何构图取景,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业务能力。
“因为跑时政线的缘故,我有幸结识了谢晋导演,有一年,他陪着儿子来上虞拍摄女儿红的电影,他告诉我,美国电影是中国电影之母,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摄像技术,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徐国权说,当时的《上虞新闻》是在山下完成编辑、串片、审稿后,由专人送到山上,再播出,所以每天下午3点前必须截稿。
后来有了微波信号,在山下也能直接传输信号播放。
“再后来就有了光缆,我亲手架起了山脚下到山顶的缆线,有了山顶的发射塔,电视信号变得更加稳定清晰。
”1998年2月,上虞电视实施 “四台合一”,成立上虞广播电视台。
徐国权从一线转战幕后,担任办公室主任。
2011年退休后的徐国权也没有闲着,他在小区里做起了业委会主任,整天心系社区居民的家长里短,帮着大伙儿解决大小难题。
(徐国权在边境线上摄影留念) 这些年,喜爱旅行的徐国权还自驾游览世界各国,尼泊尔、美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国内的新疆、川藏线、长白山、鸭绿江更是他的心之向往。
“去年,为了收集沈树根老人的英雄事迹,我自驾一万多公里,专门跑到西安临潼走访了他曾经所在的部队,考察了抗美援朝纪念馆,还在齐齐哈尔找到沈老昔日的通讯员,到集安鸭绿江志愿军20军渡江的地方实地采访。
希望能把沈老的故事写下来,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所幸,顾志坤老师完成了我的这个心愿,再过一段时间,《狙击英雄沈树根》这本书就要正式出版发行了。
”(徐国权和沈老的通讯员合影)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徐国权说,如今的摄像设备更加先进,拍摄技术也精益求精,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新闻,栏目都越做越多,内容也更加丰富。
“我是半路出家,一路走来全靠实践摸索,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科班出身,更有先天优势。
但拍新闻还是得肯吃苦,善钻研,最好的新闻作品一定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