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泰安市宁阳县有多少乡镇(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宁阳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齿轮箱   作者:风电滑环   浏览次数:349
核心提示:宁阳县 宁.png"> 宁阳镇位于宁阳县境西部,属县城驻地镇。北与伏山镇、堽城镇接壤,南与泗店镇为邻,东接葛石镇、乡饮乡,西靠东疏镇。总面积5131.8公顷。辖35个行政村、6个社区,98242 人。 宁阳之名始于西汉,因汉高祖于宁山(今伏山村南)之南置县,山南为阳,故名宁阳。今镇境域,夏周时期为郕国故地,汉代属宁阳县,清代分属坊廓、临邑、青川、韦周诸社。抗战时期属第一区。1951年分属第一、四、八区。1955年属十里区。1957年1月改城关镇。1958年建卫星公社,1959年改城关公社。

   

宁阳镇位于宁阳县境西部,属县城驻地镇。
北与伏山镇、堽城镇接壤,南与泗店镇为邻,东接葛石镇、乡饮乡,西靠东疏镇。
总面积5131.8公顷。
辖35个行政村、6个社区,98242 人。
宁阳之名始于西汉,因汉高祖于宁山(今伏山村南)之南置县,山南为阳,故名宁阳。
今镇境域,夏周时期为郕国故地,汉代属宁阳县,清代分属坊廓、临邑、青川、韦周诸社。
抗战时期属第一区。
1951年分属第一、四、八区。
1955年属十里区。
1957年1月改城关镇。
1958年建卫星公社,1959年改城关公社。
1982年复建城关镇,1984年改为城关区。
1985年11月建宁阳镇至今。
北齐宁阳故城即为今县城所在地,略呈正方形。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北齐侨置平原县治于汉宁阳城北约8公里(今址)。
北宋始筑土城。
金大定二年(1162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先后修增。
正德六年(1511年)被农军拆除。
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外砖内土。
建门楼、角楼、腰楼各4座。
护城河深2米余,蛇眼诸泉四面环绕。
古城内设东、西、南、北四街,至今位置走向没变,街名沿袭旧称。
县城四街,东西两街贯通,南北两街错开,北街垂直接在西街上。
旧县署建在错开十字的东北位置,与东西两街和北街组成一“上”字。
县城中心是县衙,大门前即为东西两街的交点,是全城的最高点,县城四门是最低点,四条街道由内向外成坡,水由中心流向四门,雨过天晴时,城区干净清新。
东街自县署大门至东门,长400米。
主要建筑有县署、文庙、宝相寺、天主教堂。
旧县署明清两朝,屡毁屡修,光绪九年(1883年)建有障壁、大门、仪门、牧爱坊、东西曹、大堂、二三四五堂及花厅等。
县丞署、主簿署、典史署均在院中。
现改建为县直机关第一宿舍楼群。
文庙,旧作学宫。
清光绪六年(1880年)有金声玉振坊、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及名宦、乡贤二祠。
后仅存大成殿。
近几年不断修复,今为县城主要历史文化亮点。
原文庙后是学署,建有明伦堂、敬一亭、教谕廨、训导廨、尊经阁等。
文庙东建有文昌阁。
学署、文昌阁等,均已拆除。
宝相寺创自宋代。
建有大雄殿3间,中塑释加牟尼佛像。
殿前有钟鼓楼,殿后有金刚宝塔。
宝塔原为铁塔,由宋代邑人王筠创建,残后改建成高约30米的砖塔。
后殿在寺内最北位置,塑有十八罗汉。
大殿东有地藏王庙,西有送子娘娘庙等。
均已被毁,位今县城东广场。
天主教堂在大街东头路南,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德国传教士所建,规模宏伟,金碧辉煌。
有德国神甫3人,修女多名。
后拆除建成今宁阳宾馆。
宁氏嗣堂位于东街南玉振牌坊街。
宁姓是宁阳望族,人才辈出。
历史上以宁之凤、宁云程最为有名。
宁之凤,字德九,县城东街人。
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官至陕西右布政使。
宁云秘,字鹏九,宁阳县茅庄人。
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官至江西临川县知县。
西街从县署到西门,长400米。
主要建筑有三义庙、清朝柱史坊、定襄公祠、卫理公会、关圣庙等。
三义庙位今县直机关第二宿舍院。
庙中奉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兄弟。
后前殿奉关圣帝,后殿作三义庙。
正对北街的门上有戏楼。
三义庙曾被侵华日军占据,作为司令部。
定襄公祠为路北今新华书店对过。
祠门以东有为定襄公建立的“清朝柱史”过街石坊。
祠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内有定襄公彩饰塑像。
定襄公即吴崇礼。
吴崇礼,字彬卿,县城西街人。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南京刑部尚书。
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定襄。
著有《三边总图》《抚蓟奏略》等。
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位今路北东风旅社址。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称美以美会,1939年改称此名。
院内设有礼拜堂、谈道所、学道房等。
有牧师1名。
吴孟祺旧居位于西街南巷。
吴孟祺,字元寿,县城西街南巷人。
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任江南五河知县、河南洛阳知县、刑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陕西西安知府兼按察司副使。
著有《义命箴规》《拙修迩言》《六泉漫稿》《警庵文集》等。
西街北巷路西靠街,原是吴崇礼府第。
大院前为府宅,后为花园。
房舍气派,众人仰慕。
后由李姓购买,建成豪华住宅,西街北巷改称万营街,李家曾挂过“千顷”牌,佃户庄遍布县境三乡。
抗战时期,李宅曾作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办公地点。
伪县公署也曾入驻。
南街从县署到南门,长400米。
街北头有圣邻书院,靠南有二老归荣堂。
圣邻书院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为县试之所。
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日伪时期新民会分会入驻,从事间谍活动,亦管理配给食盐、洋火、洋油。
1949年以后改作县委办公地点,后拆除,位今县直机关第二宿舍院东。
二老归荣堂创建于明天顺年间。
二老,即顺天府尹王贤和翰林学士许彬。
二人学同塾、进同籍、仕同朝、官同品、退同归,因建堂共祭。
王贤,字惟善,宁阳戴村人。
明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官至顺天府尹。
许彬,字道中,宁阳县城人。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卒后赠礼部尚书。
著有《东鲁先生文集》《诗集》。
道院位于南街南头路西,供奉战国时名医扁鹊。
旧时内设红十字会,由县内财主捐衣捐粮捐钱,救助穷人。
北街,南接西街,北至二门,长410米。
路东有城隍庙、路西有自衣堂。
北街中段路东有条小巷,名城隍庙巷。
此巷北有汛防署,为汛营,在县署后,故又名后营巷。
东头北位是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光绪十年(1884年)整修一新。
庙内有大殿、东西廊房、钟鼓二楼、碑亭等。
中塑城隍神像,廊房中有十帝阎君塑像。
庙前有广场,再南有戏楼,西有灶君祠,东有鲁班词。
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意建小学,拆除庙内塑像。
后改建为警察局,后为文化街小学。
今建成实验中学。
城隍庙巷南北原有马氏兄弟府第,砖墙瓦房,院落古朴。
清末举人马文译住巷北。
马氏曾留学日本,后被县政府聘请编纂民国二十年《宁阳县志》。
该志是由光绪五年《宁阳县志》改编而成,故不署名。
县城四街,店铺众多,尤以西街为最。
有开当铺钱庄的、卖日用百货的、打银器饰品的、开饭馆酒馆的、办医院药铺的、做吃食的、理发的、刻字的。
县署大堂以东的空旷地是娱乐场所。
演木偶的、唱大鼓的、砸扬琴的、打渔鼓的、说快书的、玩杂耍的,各尽所能,奋力表现。
融合观众欢呼声、商贩吆喝声、更夫打更声、寺庙钟鼓声,小城轰动,十分热闹,直到午夜,难闭城门。
故城有四关,东关有明嘉靖年间所建东岳庙,有明翰林学士许彬墓、碑,另有三里泉、蛇眼泉。
南关有义姑庙、吕祖祠。
西关有火神庙、关帝庙。
北关有北阁,斗拱式建筑,阁楼内供奉神医华佗塑像。
故城垣因年久失修,加之当年城内国民党新五军随意拆砖筑垒,毁坏严重。
后除文庙保存较好外,其他古建筑陆续拆除新建。
文庙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