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开学时间202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设备   浏览次数:158
核心提示:武都区是陇南市的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中部、白龙江中游。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西汉置武都郡,唐改称阶州,民国改置武都县,2004年撤县设区。武都区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武都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3个乡、2个民族乡,50个社区、649个村,幅员面积4683平方千米,总人口58.29万。武都区地处秦巴山地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是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被著名地质

   

武都区是陇南市的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中部、白龙江中游。
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西汉置武都郡,唐改称阶州,民国改置武都县,2004年撤县设区。
武都区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武都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3个乡、2个民族乡,50个社区、649个村,幅员面积4683平方千米,总人口58.29万。
武都区地处秦巴山地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是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境内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拥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土河保护站)、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武都区是“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名优特产有“武都油橄榄”、“武都花椒”、“陇南绿茶”、“米仓红芪”等。
风景名胜有万象洞、水濂洞、朝阳洞、姚寨沟、五凤山森林公园、千坝草原等。
武都区先后荣获“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城市和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城市”、“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中文名称武都区外文名称Wudu District别 名阶州、陇上江南行政区类别市辖区所属地区西北地区·甘肃省·陇南市下辖地区4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3个乡、2个民族乡政府驻地人民路278号电话区号0939 邮政区码746000-746099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西部面 积4683平方千米人 口58.29万人方 言中原官话-秦陇片-陇南小片-武都话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著名景点万象洞、水濂洞、朝阳洞、五凤山森林公园、千坝草原、姚寨沟机 场陇南武都通用机场(“十三五”待建)火车站陇南站、陇南西站、桔柑站、枫相院站车牌代码甘K高等院校陇南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历史沿革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
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
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
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
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西和县洛峪)、上禒(成县西部)、故道(宝鸡南部)、河池(徽县城西北)、平乐道(康县平洛)、沮(勉县西北)、嘉陵道(略阳县北部)、循成道(成县东南部)、下辨道(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
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
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
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
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扶风小槐里。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
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遣护军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
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
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
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原属蜀国辖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梁州。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
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
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
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
明帝太宁三年(325年)杨难敌还据。
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
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
安帝义熙四年(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今石门乡境内)。
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
镇下分设石门(今石门境内)、白水(今龙坝乡秦家河)、东坪(今角弓镇境内)、孔堤(今鱼龙镇内)四县。
同时下隶武阶郡(今桔柑乡大岸庙)。
领北部(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赤万(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西魏: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改武都镇为武州。
大统十二年(546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石门县改)、东坪二县。
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
白水郡领洪化(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北周:将白水、万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隶武都郡,绥化改建威,洪化、孔堤并建威,安育改将利,赤万并复津,北部、南五部拜盘堤。
隋朝: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制。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为武都郡,郡治将利(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今龙坝乡秦家河)、复津(今桔柑乡大岸庙)、盘堤(今外纳镇立亭村与文县临江镇之间)、长松、曲水(今文县)、正西诸县。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武都郡改为武州,治所将利(今汉王镇附近),属陇右道,辖将利、建威、盘堤、复津四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建威并将利、武州下领将利、盘堤、复津三县。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武州复名武都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武都郡又改为武州。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占据。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收复。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都改名阶州,州治旧城山,并改复津县为福津县。
后州治虽有所移动,曾置于兰皋镇(今康县大南峪)和福津(今汉王镇)等地,但阶州之名,却一直治用到民国二年(1913年)。
唐末(约908年)为岐王李茂贞地。
五代十国:约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
约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
约924年和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长兴元年(930年),移州治于福津(今桔柑乡大岸庙)。
北宋:承唐制,阶州治福津,属陕西秦凤路,下隶福津、将利(今康县境内)二县,辖今武都、康县、舟曲等地。
后郡治复移仙陵山(今旧城山)。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北峪河日发洪水三次,淹没阶州城南南门钟楼滩一片。
为保城池,州守李铸命民工在城东凿开抵龙岗(今旧城山)数百步,改北峪河水西南流为东南流(约从今北城墙一带流过,从教场坝入白龙江)。
南宋:阶州属利州西路,下隶福津、将利二县。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阶州被蒙古人占领,郡治曾毁于战火。
[6]元朝:废福津、将利二县。
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
元世租至元七年(1270年),州治西移柳树城(今角弓镇柳树城)。
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
明朝: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复阶州,州治复移旧城山,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
洪武四年(1371年),阶州改为阶县,县令陆去在万寿山东建砖城一座,即今武都老城区的雏形。
洪武十年六月(1377年)复为阶州。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阶州知府谢锐将北峪河水东南流复改西南流(即水归古道),拜在砖城之外扩建土城(即今武都老城区)。
清朝:阶州隶属甘肃。
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制,改阶州为武都县。
属渭川(陇南)道。
民国二年(1913年),分置出西固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武都县属甘肃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四月改为康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武都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天水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属岷县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甘肃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武都,武都县同时改属武都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
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
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
4月11日撤销武都专区。
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
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
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实际仍驻武都城关镇)。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
市、区政府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
风景旅游万象洞万象洞万象洞位于白龙江南岸露骨山汉王镇杨庞村的半山腰,距陇南市中心7千米。
因洞内洞中有洞,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罗万象的阆苑仙宫而得名。
国家AAAA级的风景名胜区。
在全国870多处溶洞中名列第四,有“江北第一洞”、“华夏一奇观”和“地下文化长廊”美称。
洞内湿潮润滑、氧气充足,全年恒温14℃。
根据考证,该洞已有2.5亿年的历史。
姚寨沟姚寨沟姚寨沟,位于城南姚寨镇姚寨沟流域,有武都“后花园”之称。
姚寨沟既有古羌、藏民族纯朴遗风,又有古羌族的遗址。
根据沟内的自然风貌特征,可分为青龙山、上黄、雷鼓山、马山、柳沟山和“瑶池天堂”主景区,主景区由湖泊、特色园、瀑布、农家乐、特种养殖、民族民俗旅游6部分组成。
五凤山五凤山五凤山原名真武山,相传古时曾有5只凤凰落在山巅,故名五凤山。
距武都区北郊3千米,海拔2265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巍峨高峻,耸入云霄。
是驰名陇南的古迹名胜。
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殿沟开始攀援到山顶,共经过10座庙宇,先后有:净手殿、一天门、新殿、风伯殿、二天门、坪堎龛、三天门、土地祠、灵官殿、老殿。
老殿是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立于主峰之巅。
殿内有两通石碑,有清道光十年(1830年)所立《名山老殿护载树木碑记》;农历三月三前后,是五凤山传统庙会。
武都千坝草原武都千坝草原武都千坝草原(牧场)位于武都东南部,总面积10.075万亩;东至分水岭滴水崖,西至北沙柳梁,南至千沟坝,北至前梁的边梁,地形为东西狭长22千米,南北距离17千米。
境内以八坝、八坑、三坪、六洞、二池而负盛名。
草原现饲养河曲马、牦牛、阳坝牛、黑裘皮羊、藏羊和当地山羊等,有野生动物野鹿、狐狸、盘羊、马熊、娃娃鱼、角鸡、锦鸡、娃娃鸡等观赏性珍稀动物。
境内共有泉水28处,四季长流,池水24处。
武都水濂洞武都水濂洞武都水濂洞位于城北五华里的五凤山下脚下,是史料记载的武都“八景”中仅剩的“三洞一山”之一。
远远望去,树木参差,隐约可见楼阁悬空,立柱井然,嵌于半崖峭壁之上,奇特惊险,俨然神仙的居所,给人惊奇中平添一份神秘。
据《武阶备志》记载,晚唐诗人李商隐曾两次游历红女祠,并写下《圣女祠》和《重过圣女祠》两诗,怜其寂寞、凄清的境地。
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1058公顷,最高海拔2472米,最低海拔660米,属典型亚热带气候。
裕河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川金丝猴、大熊猫、林麝、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以及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现有脊椎动物28目86科323种,高等植物共159科695属1552种,大型真菌38科74属207种。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