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28日电(记者 缪璐)11月17日上午,碳中和数智实验室执行主任、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孙冰博士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同学们带来了“碳科技和碳治理—气候多层级治理与碳中和科创前沿”的教学分享,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李志青老师主持。
孙老师主要从双碳时代挑战与机遇、碳科技与碳治理图谱、气候多层级治理路径、碳中和实践案例分享、碳圈CO2内容生态圈五个部分来进行分享。
“万物皆可碳中和”,孙老师首先介绍了“双碳”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碳中和是一场社会技术系统变革,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没有明确边界的系统变革;需要技术和机制创新推动;倒逼产业升级和商业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定调碳中和,为“双碳”后续发展吃下定心丸,并且从碳排放双控、能源革命、碳市场完善、碳汇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
其次,孙老师从埃及COP27引出碳科技,在定义了什么是“碳科技”之后,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国完成碳中和需要构建的技术需求清单—“三端共同发力体系”(丁仲礼院士):分为电力供应端、能源消费端和固碳端。
电力供应端的以煤为主应该改造发展为以风、光、水、核、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
构建新型电力供应系统必须减少火电的装机总量,必须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光伏、太阳能热电、风电、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潮汐能、水电、核电等)、储能技术(物理储能:抽水储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化学储能:各类电池锂电池、纳电池、燃料电池;电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和超导材料储能)和输电技术(分布式微电网、智能化控制技术等)三方面的“革命性”进步。
能源消费端,即建材、钢铁、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用能以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水泥生产过程把石灰石作为原料的使用量降到最低,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
能源消费端要实现这样的替代,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全国绿电供应能力几乎处在“有求必应”的状态。
固碳端,是实现“零碳电力”必须突破的技术革命。
无论电力供应端和能源消费端如何发展,在技术上是无法在生产、消费过程中达到零碳排放的。
目前生态固碳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目前成本过高,但是非常关键,需加大研发和产业化进度。
此外,孙老师强调了数智技术是碳中和各个领域的科技应用都必须深度拥抱和融合的标配。
2022年8月23日,腾讯联合微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10家企业共同组成碳中和专委会及开放技术联盟。
首轮免费共享189项专利技术,涉及计算优化、存储节约、网络资源节省、机房数据中心、设备能耗控制、交通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等,迈出了低碳技术共享第一步。
但其他新兴碳科技领域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未来是否开源、如何开源将会是一个挑战。
因为开源共享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会解决研发和资源重复投入的成本问题,但如何平衡好知识产权保护及研发投入回报率等将会是政策制度设计领域的诸多难题。
接下来,孙老师从政策、政治、政体三个纬度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理解治理。
在气候治理、或者说碳中和治理领域,提出了一个符合碳治理趋势和需求的气候多层级治理框架:多层级、多尺度、多中心、跨界融合。
同时介绍了从国际、国家、城市、企业、产品、个人、活动、项目八个层级层层推进的具体碳中和多层治理实施路径。
最后,孙老师结合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西门子股份公司、北京金风科技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甘肃省通渭县“零碳乡村”五个案例从不同层级角度讲解了目前碳中和治理实践工作取得的进展和突破。
孙老师精彩的分享令同学们获益匪浅,不仅学习了目前碳科技和碳治理的前沿框架,也收获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碳中和推进案例,为后续的《绿色金融与新金融》课程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完)编辑: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