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崖门发电厂(话说民国崖县第一家火力发电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力发电机   作者:风电齿轮箱   浏览次数:120
核心提示:话说民国崖县第一家火力发电厂五柳 崖州自古以来都是海南岛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州治历朝都在今崖州区崖城镇,素有〃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的美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省直辖),民国元年(1912),改崖州为崖县,解放后一直沿用此名。1984年5月,国务院同意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这便是崖州域名的沿革。 民国时期的崖县,其县治依旧在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它是琼南当时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商贾云集,繁华热闹。而当时的三亚只是一个小渔

   

话说民国崖县第一家火力发电厂五柳 崖州自古以来都是海南岛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州治历朝都在今崖州区崖城镇,素有〃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的美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省直辖),民国元年(1912),改崖州为崖县,解放后一直沿用此名。
1984年5月,国务院同意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这便是崖州域名的沿革。
民国时期的崖县,其县治依旧在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它是琼南当时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商贾云集,繁华热闹。
而当时的三亚只是一个小渔村,荒凉寂寞,黄沙遍地,荆棘丛生,人烟稀少。
当时的三亚只有两个居民点,一在三亚街(其旧址在今三亚湾旧机场),约有400家住户,是当时较为有人气的商业集散地。
1939年2月,日军占领崖县后,出于其修建三亚湾机场的目的,把三亚街居民的所有房屋强行拆毁,把三亚街居民全部迁往羊栏、林家和月川等地。
三亚的另一居民点在三亚港(其旧址在今三亚市港务局码头一带),住户大约有300多户。
80间砖瓦房,二层楼的有12间,其余皆为茅草屋。
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止,海南共有四家火力发电厂:海口市一家,文昌县一家,琼山县一家和琼海嘉积市一家。
最早的一家为海口市启明电灯有限公司,创办于民国三年(1914),用75匹马力发动机发电,能供给16枝烛光灯1400盏。
实有电灯用户灯数为1500余盏,每月实收入大洋2500元。
电灯局不设电表,以电灯局规定的每夜每盏灯的费用为收费单位,白天不发电,夜晚有时电力不足,电灯时明时暗. 文昌县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办于民国十四年(1925),资本1.7万元,每股20元。
用42匹马力发电机发电,能供16枝烛光灯1080盏,但实有灯数为567盏。
每盏电灯每月收取费用大洋1.7元,学校、机关打八折,街灯五折,月初向用户收取。
每月电灯公司实收灯费600余元,发电所用油渣费月需约300元。
琼山县城和嘉积市两家发电厂在创办一段时间后就先后停办了。
崖县三亚火力发电厂的创办晚于以上几家发电厂。
它是在民国廿五年(1936)才由崖县榆亚地区大盐商资本家林瑞川(原崖县球港人,今属乐东县球港。
曾任国民党崖县商团团长,陵水海关总办,三亚商会会长,国民党崖县参议长等职,崖县第一幢私家欧式别墅洋楼为其1932年兴建。
解放前夕,林瑞川随国民党退居台湾)牵头发起募股创办。
发起人除了林瑞川外,还有庞育璃(广东高州人,据《三亚古今纪事》记载,庞育璃又于同年稍晚于三亚火力发电厂的时间里,在崖城投资办崖城火力发电厂,详情不得而知)和王璧如。
发电厂在三亚港,厂名为〃崖县三亚利民电力有限公司〃。
筹股伊始,电力公司先定下每股钱数的多少,再由参股者自行认购股份数量。
认购完之后,由公司筹备处分两期将参股者认购的股本收齐。
第一期股本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前收齐,汇至省城(广州)订购发电机。
但第一期汇去的股本只能够支付发电机的半价,尚欠半价。
于是筹备处紧急向各参股股民发去催款函,催促各位股民尽快交齐所认购的第二期股本,以解决目前燃眉之急。
第二期股本就这祥在火急火燎中于廿五年六月中旬收齐汇往广州。
在交足购机款后,发电机终于如期运扺三亚,发电厂因此得以顺利开张发电营业。
三亚利民电力有限公司在省城广州定购的发电机为九匹马力发电机,能供给全溶灯300盏,但实入户灯数为200盏。
电厂每夜由六点开机至天明止,共发电十二小时。
发电机每小时烧油渣2磅,每晚共烧油渣24磅,每磅油渣值大洋9仙(仙为英文cent的音译,意为钱币中的〃分〃),每晚油渣值大洋2元3角6仙。
一月下来,共计烧油渣值大洋64元8角。
机油每夜消耗值大洋1元,每月共计烧机油大洋30元。
机器零部件损耗费每夜补助大洋1元,每月共补助机件大洋30元。
电器机械师一名,每日薪金大洋2元,每月薪金为大洋60元。
什工一位,每日薪金1角,每月大洋3元。
机电师和什工每天伙食费大洋4角,每月伙食费大洋12元。
街防(保安)每天大洋5角,每月共费大洋15元。
三亚利民电力有限公司不设电表,规定每夜每枝灯收取电费大洋5仙,每夜200枝电灯共收入电费大洋10元,每月共收入电费实数300元。
每月除去烧油料及各种开销外,按月实存赢利大洋85元2角,年赢利大洋1022元4角。
以上便是三亚利民电力有限公司一年内的营运各种开销及赢利情形。
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电厂规模还是从经营收入方面,三亚发电厂和海口及文昌电厂是有相当差距的。
通过电力的有无,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市井的兴旺繁荣程度。
同时,电力的拥有量,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进步与否的〃晴雨表〃。
三亚发电厂自1936年下半年建设完工投入营运,到1939年2月日军占领崖县止,一共存在了三年多时间。
日军占领崖县后,各股东及股民们便作鸟兽散,该发电厂也就〃关门大吉〃,不知所终了。
这张〃崖县三亚利民电力有限公司〃公告函的发现,为研究三亚电力发展源头提供了一份绝无仅有的第一手资料。
它能让我们窥见三亚电力发展的原始风貌,是三亚电力发展的〃雪尼鸿爪〃,无疑是三亚市目前难以得到的一份重要宝贵地方史料。
由海南民国发电厂,笔者想到了旧时代海南电力发展的奇缺和滞后。
电灯在旧时代里是〃稀有物种〃,电灯照明在旧时代里也属〃星星之火〃,大多数城乡居民的夜晚主要还是靠点煤油灯或海棠油灯来度过。
在乡村,村民们买不起煤油,就山坡上烧火~就地取柴,充分利用本地坡地上随处可见的海棠果榨油点灯。
民国时崖县崖城东关市十字路口北面有一条街,它是压榨海棠油出售的一条专卖街,在压榨海棠油时,整条街的上空都飘荡充塞着苦涩的〃臭〃味,因而得名为〃臭油街〃。
此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不要说民国时海南电力如此,就是直至解放几十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崖县农村的电力供应也是相当缺乏的。
煤油灯依旧〃唱主角〃,是城乡居民的主要照明工具,煤油也是由国家管控,居民定量凭票到供销社购买。
笔者少年时代的夜晚,就是在煤油灯的陪伴下度过的。
三亚电力的普及,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一日,笔者在三亚湾漫步,在岸边偶遇一小片久违的海棠林,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海棠果,地上也撒满了掉落的海棠果,少人问津,只有那南来北往的游客,偶尔拾起一颗在手上端祥,脸上充满好奇。
有感于海棠果地位今昔的天壤之别,笔者草就了一首小诗附记于后,也算是对油灯时代的一些乡愁记忆吧。
海棠果昔年海棠忒风光果油点亮万家灯青衿苦吟长相伴鸳鸯照见共枕床乡野如今电灯亮街市溢彩烁霓芒海棠寂寞风落子游人好奇细端祥参考书目陈铭枢总纂《海南岛志》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