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走进怒江,走进中国最后一条自由的大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齿轮箱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99
核心提示:怒江藏族人称它为“那曲”,意为“黑色的河流”©LOFTER用户 放膽-嬉戲 在西藏那曲唐古拉山南麓吉热格帕峰的脚下冰雪融化的水滴相互簇拥着在野草间团聚交融成了怒江最初的模样©独行无踪从一开始,怒江就彰显了它的神秘和独特敢叫怒江的江,肯定不是一条平凡的江▼ 东南亚唯一一条大型“自由流动的河流” 怒江比黄河的流量大1.6倍而挤在一条极窄的峡谷中可以想像这条江不可能是如同珠江般温柔的流水了 在西藏八宿、左贡县向南拐弯的地方,怒江海拔都在3000米左右;而抵达六库时,海拔却只有820米,落差达到2000多米。其中

   

怒江藏族人称它为“那曲”,意为“黑色的河流”©LOFTER用户 放膽-嬉戲 在西藏那曲唐古拉山南麓吉热格帕峰的脚下冰雪融化的水滴相互簇拥着在野草间团聚交融成了怒江最初的模样©独行无踪从一开始,怒江就彰显了它的神秘和独特敢叫怒江的江,肯定不是一条平凡的江▼ 东南亚唯一一条大型“自由流动的河流” 怒江比黄河的流量大1.6倍而挤在一条极窄的峡谷中可以想像这条江不可能是如同珠江般温柔的流水了 在西藏八宿、左贡县向南拐弯的地方,怒江海拔都在3000米左右;而抵达六库时,海拔却只有820米,落差达到2000多米。
其中,云南段的300多公里,谷底至两侧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山脊的垂直高差也在3000米左右。
©马蜂窝 寒江雪(北京) 其大峡谷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完全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峡谷相媲美。
地处怒江的贡山丙中洛,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核心区。
世遗中心认为,三江并流区域是中国生物物种的发源地,集中了6000种植物种类和超过全中国一半的动物物种。
高耸的山脉,逼仄的峡谷,巨大的落差,也造就丰富的水力资源,在2003年,怒江戏剧性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三江并流申遗成功和水电开发启动。
怒江边盛开的油桐树花©摄影师胡群山但有大量学者专家认为怒江因地质地貌、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兴建大坝,十几年来,为了捍卫这最后一条没有大坝的河流,环保主义者与水电公司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抗——这是一场史诗级的斗争,有好几次看似要走向失败,却又反败为胜。
到目前为止,怒江仍是中国唯一一条自然流动的大河,江水肆意奔跑,波涛随心歌唱。
在“命悬一线”的桥上,倾听大江的怒唱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上下航行更不成。
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李发兴怒江上的溜索有平溜和陡溜两种。
平溜的溜索两端一样高,来去皆可,但溜到江心后要双臂用劲,攀滑到对岸。
陡溜的溜索一端高一端低,两端高差约25度,过江时从高的一端借助身体的重力自然滑向低的一端,十分轻快。
听当地老人讲,架溜索桥的主意,最初是受了蜘蛛结网的启发。
清代一位诗人在走过索桥藤桥后也写道:“术因蛛网得,想自鹊巢掳”。
如今,当地人对据说教人架桥和织布的蜘蛛,尚保持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绝对不会打死蜘蛛的。
在六库怒江边索道旁,为游客提供溜索体验服务的小伙子©摄影师胡群山地理奇观——“东方大峡谷” 滔滔江水进入横断山脉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撕开了一个口两面直立如刀劈斧削、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挟持着怒江形成了世界最长的峡谷——怒江大峡谷©ZOL论坛mary5351怒江大峡谷单云南段从龙陵的老卡起到贡山的丙中洛,足足600公里,西藏境内还有多长,无法精确统计,从地图上看,最少也是四五百公里,两段加起来超过了1000公里,是科罗拉多的两倍多(科罗拉多大峡谷从支流巴利亚河口起到米德湖,全长也不过440公里)。
©ZOL论坛mary5351狂野的怒江从西藏一路奔腾到西藏和云南交界的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
高颜值的怒江第一湾简直就是是怒江的最佳形象代言人,甚至于有这样一个说法,不到第一湾,等于没到怒江。
毫不夸张地说,一年365天,不论云雾雨雪,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游人在这里停车驻足,一番赞叹,一阵快门,然后扬长而去。
冬天的怒江第一湾©李珩 云上的村落一生一定要感受一次的原生态 丙中洛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在茶马古道上唯一一条仍沿怒江北进西藏的马帮运输通道。
丙中洛春可赏野花,夏可览江河,秋冬可观雪景,秀隽和壮阔一样也不少。
这里也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之一,秋那桶、桃花岛、雾里村都散落在丙中洛周围,如同一副美丽的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
▲秋那桶 ▲桃花岛▲雾里村你没见过的怒江民族风情 高山、深谷、飞瀑、大江,养育和锤炼了怒江大峡谷的各民族儿女。
这里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12个民族。
他们勤劳勇敢、粗犷豪放,创造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独龙族“纹面女”▲傈僳族澡堂会 ▲老姆登怒族 ▲普米族搓磋舞 如今的怒江江水肆意奔跑,波涛随心歌唱今年,不如和我们一起走进怒江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