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大家都在预测中国下一个经济顶梁柱是谁?新能源汽车行业点赞最多,稳坐榜一大哥。
但是随着宁德时代二把手-副董事长黄世霖宣布辞职创业。
进军“光储充检”行业,储能再一次受到了大众的关注。
我们都知道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是碳中和赋能下的三大超级赛道,20年来我们经历了光伏的起起伏伏,见证了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高光时刻,现在我们迎来了储能---这个巨型充电宝的崛起。
今天我们从储能的概念、商业模式、未来市场空间,受益行业几个方面,来聊聊储能。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储能。
储能简单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充电宝,能量不足时释放能力,能量充足时将能力储存起来。
储能按技术原理分三类: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等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超导电磁储能等。
其中抽水储能是全球累计装机规模最高的储能方式,它在电力负荷低时储水,在电力负荷高峰时放水,利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带动发电装置重新发电。
2021年底全球储能市场中,抽水蓄能首次低于90%,我国的抽水蓄能占比86.3%。
而且去年我国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中,抽水蓄能占到75%以上,是主要的拉动力。
但是近几年新增装机中,电化学储能的表现很是抢眼,成为新生主力军。
2021年底,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的装机份额已提升至11%(我国11.4%)。
二、储能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国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立了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主要任务是最大化消纳新能源。
新能源也叫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它相较于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清洁低碳,灵活高效。
近年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已经提升到45%,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50%以上,新能源发电的地位越发重要。
但是新能源发电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太依赖自然资源,能源不稳定,比如光伏午间发电功率极大,而晚上基本降至为0,所以发展储能才是解决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匹配好波动性问题的关键。
储能如此重要,它真的要崛起了吗?先上答案:储能已经在拐点储能的发展驱动力主要靠什么?总结三点:短期靠政策、中期靠商业模式、长期靠降本。
十四五期间发展纲要提出,储能的量化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商业化发展转变。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KW以上。
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鼓励或强制新能源加储能的配套发展。
除了政策驱动外,最重要的是储能如何赚钱。
储能的应用场景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
发电侧是指通过配置储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削峰填谷,电网侧则是指储能电站提供电力市场辅助服务,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用户侧则利用峰谷差价进行套利,降低用电成本。
储能在发电侧和电网侧都面临投资收益率过低的困局,为了解决困局。
2020年起很多地方给储能直接上补贴。
补贴拿到了,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到底谁来为储能成本买单?传统发电侧配置储能的成本要么电网买单,要么发电企业买单,成本传导不畅,国家能源局提出将新型储能作为辅助服务提供新主体,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用户分担共享机制。
问题看似解决了,但这些措施都不能作为储能发展的内生动力。
储能盈利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长期降低电池成本,要做到储能系统降本,要么电池成本下降,要么提升电池循环寿命,以锂电池为例,锂离子电池容量密度5年来提高了近1倍,循环寿命增长了近1倍以上,储能系统成本大约下降60%储能拐点已至,未来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以上,而截止2021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仅570万kw,所以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起码还有5-6倍的空间,年均复合增数>50%。
发展空间这么大,储能将会有哪些行业明显受益?我们先来看一下储能产业链。
上游包括电池原材料、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等,中游包括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和能力管理系统、以及其他配件供应商,下游则包括从储能系统集成商、安装商到工商业电网公司、风光电站等在内的终端用户。
率先受益的应该是锂电池、变流器等设备供应商。
我们来看一下储能电站的成本构成:储能的成本储能电池和变流器分别占储能系统成本的60%和20%,是目前储能系统中价值量最高的两个部分,其中锂离子电池以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特点,成为当前储能电池的首选,从更长期发展前景来看,液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补充,最后整个储能板块,抽水储能的一个地位还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一下:短期关注锂电池、储能变流器、抽水蓄能等重点行业,中长期可以期待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