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从创世界纪录到创历史新高,中国航天发展图景愈加清晰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马帅莎)12月29日,2022年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
回顾这一年,中国航天繁忙依旧,成绩亮眼。
空间站建成“T”字基本构型,月壤研究发现“嫦娥石”,“夸父一号”成功逐日……多个重大航天项目在浩瀚宇宙书写中国式浪漫,其中不乏“创造世界纪录”“实现多项国内外首次”“创历史新高”的一些重大突破,中国航天的发展图景随之愈加清晰。
图为“夸父一号” HXI在2022年11月11日“双11”观测到的一个C级耀斑硬X射线成像与AIA/SDO紫外1700图像的比较。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供图国家太空实验室成型 6人同时在轨见证历史2022年,中国空间站任务实施了6次发射,载荷重、任务密,两个实验舱重量均超20吨,天舟五号任务距离梦天实验舱发射仅隔12天。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
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汪江波 摄回看这一年,中国空间站建造频传佳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快速返回,大大缩短航天员的回家旅途;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首次实现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世界纪录;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加入,不仅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也为开展太空实验提供更多机会;两次舱段转位使中国空间站形成“T”字基本构型。
空间站转入建造阶段后,中国先后将6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神舟十四号乘组首次完成6个月太空驻留,陈冬成为中国首位在轨时长超200天的航天员;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会师太空”,中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更多航天员飞天圆梦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月壤研究、“夸父”探日成果发布 深空探测时间表逐渐清晰今年,探月与深空探测成果持续发布。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新矿物,将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记者9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研究,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高含量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