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很熟悉的汽车是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Benz)在1879年首次试验成功,随后他创立了“本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也就是现在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前身。
但在200多年前的中国北京,也有人造出了一辆汽车,这是怎么回事呢?那时候还是清朝康熙皇帝时期,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外国老师叫南怀仁。
南怀仁是比利时人,1658年来到中国,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作为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和发明制造各种稀奇的东西,他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
1672年,南怀仁在北京制造出了蒸汽动力的机械装置,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四轮蒸汽汽车。
而此时,瓦特还没有出生,比他制成的复式蒸汽机早了115年,比西明顿将蒸汽机应用于轮船早123年,比司蒂芬孙用于火车早150年,比布尔用于汽车早200年。
南怀仁制造的这辆汽车只有二尺长,汽车中部有火炉和汽锅。
铜制的汽锅犹如现在的水壶,下平上圆,顶上有一喷汽的壶嘴。
壶加热后,蒸汽从小嘴里喷吐而出,射在涡轮叶片上,像水车产生动力,带动汽车后轮,驱动小车行走。
车前还装有手动轮,控制行走方向。
汽锅里发出的蒸汽理论上可以驱动小车行驶10小时以上。
但南怀仁制造的这辆小车是非常原始的阶段,还远远不能真正在路上行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辆充满未来感的概念车。
南怀仁将自己的科技成果梳理成论文寄往欧洲,就在去世前一年,这篇名为“自动机器”的文章发表了。
南怀仁手稿完成于康熙二十年,6年后发表在德国的《欧洲天文学》杂志上,使这一科技成果保存下来。
193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把南怀仁誉为“汽车始祖”。
北京汽车博物馆按照文章的描述,复制出了这辆小车,让人们从科技的角度领略南怀仁汽车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