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文/潘尔生 田雪沁 徐彤 王新雷,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建设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国际社会应对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截至2019年底,风电与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1亿kW和2.04亿kW,年发电量分别达到4057亿kW·h 和2243亿kW·h,我国稳居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最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由于火电灵活性改造等一列措施的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情况实现了逐步改善。
为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将继续维持高速发展态势,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有望达到“双4亿”的目标。
因此,电力系统调峰问题、平衡调节能力提升问题将贯穿“十四五” 期间。
我国电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是影响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核心问题。
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占全国电源装机比重达到67%,但调峰能力普遍只有50%左右。
其中,“三北”地区供热机组占有很大比重,10个省区超过40%,供热期调峰能力仅为20%左右。
相比之下,西班牙、丹麦等国家火电机组都具备深度调峰能力,调峰能力高达80%。
截至2019年,我国已完成火电灵活性改造容量约5775万kW,火电灵活性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决定了未来电源灵活性的主体仍然需要从火电入手。
与此同时,由于环保压力的加大,部分地区已出现短时缺电的情况,“十四五”期间,电源充裕性与灵活性问题将在局部地区同时存在。
因此,火电灵活性已被各国认为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关键,也是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电力系统转型之路的必然途径。
十四五期间,火电灵活性改造仍是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的关键手段和最主要调节能力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