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奶奶、外公、爸爸、妈妈、姨妈、丈夫,再加上我,一家三代8个湘电人。
”在享有“中国机电产品摇篮”美誉的湖南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的职工90后青年邓迪予一家,用近七十载岁月的“机电故事”,见证了我国机电事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国之重器的步步崛起,也见证了家国历史变迁。
邓迪予(左一)与父亲邓文革(左二)、爷爷王冬任(左三)的合影。
“电一代”王冬任:车间就是“责任田”“也许是天生与电工有缘,我的祖辈、我的父辈和我,一直与电工装备打交道。
这是我的爷爷王冬任,因为长期待在工厂车间,耳膜受到高分贝机器声的刺激,年纪越大听力越差了,可能会听不清你们的提问,不过我可以负责传达和翻译。
”在邓迪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湘电集团职工家属住宅区,见到了和睦的一大家子。
半头花白的头发,笑意盈盈,虽然已经80岁了,王冬任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过去的故事,他便滔滔不绝。
其实王冬任是邓迪予的外公,因为爷爷去世得早,邓迪予从小由王冬任老两口照顾,久而久之便叫王冬任爷爷了。
湘电集团创建于1936年,1949年被人民政府正式接管。
1956年,17岁的王冬任初中毕业后,正值湘电集团公开招聘,他成功考入,成为生产计划调度科的一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湘电集团的工作照。
时值“一五计划”期间,湘电集团被列入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机电制造还依赖外国技术支持,然而此时苏联专家的突然撤离,让大家非常恐慌。
核心技术还没有充分掌握,重点产品从设计环节开始就被卡脖子了。
那时起,湘电人意识到,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他们开始翻查大量的外文技术文献,边学外文边翻译;没有特种装备设计经验,就蹲守现场,一遍遍实践。
“厂领导+技术员+一线职工”的组合模式连续坚守,厂房里24小时灯火通明。
在1963年8月,这批特种装备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4年,应国家需要,公司接到了重点项目建设的任务,要求从以前每年生产1套装备,提高到每年生产12套装备加上50多套电机。
“这种新设备,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咱们一点经验都没有,况且生产任务紧,在工期内完不成任务可咋办?”许多工人都犯了难。
时任三分厂301车间生产主任的王冬任扛起大梁,没有图纸资料就自己画;困了,就住在工厂的地下室;饿了,就啃几口硬邦邦的馒头,和着机油一起吃下肚也不在意。
王冬任回忆:“当时我们是七进七出,一天两班倒,早上七点进厂,晚上七点出来,两头不见太阳。
有时候凌晨一两点发现产品有问题,我就去工人家里叫他们起床来加班。
最长的时候有一个月都在车间,妻子见不着我,都直接来厂里找人了。
”在王冬任的带领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他们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冬任的工作照。
“电二代”邓文革:机电队伍中的平凡英雄邓迪予的父亲邓文革也是湘电人。
“我的家人也是湘电的,我们那会儿以进湘电为荣。
”1985年,17岁的邓文革成为湘电集团百吨车生产线的一名焊接员。
如今他虽然已退休,皱纹也悄悄爬上了他的额头,但他对我国机电事业发展的关注丝毫不减。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钢铁工业需要用百吨以上的大车才能使矿石产量翻番。
这种大车的制造技术一直被发达国家垄断,中国长期依赖进口。
可大车结构极其复杂,涉及多个领域,甚至还有国外专家断言,“中国绝对造不出这样的汽车”。
邓文革清楚记得,“没有金刚钻,却敢揽瓷器活。
我们用三块方桌拼起来的简陋实验室设计出了电控柜,用土办法手工一点一点地敲制出了驾驶室,用50余件特制工装完成了车架焊接预热。
只用了两年,就突破了世界高端特种车辆制作的8大技术难关。
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在毛主席的家乡组装完成。
”对于女儿邓迪予来说,邓文革是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从小对她高标准严要求。
“他一年有3至4个月在外面出差,跑遍全中国。
在我心中,他就是机电队伍中的平凡英雄。
虽然他只是一名小小的焊接员,但是振兴民族工业成为了爷爷、父亲与所有湘电人的梦想。
”220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
“电三代”邓迪予:新一代的追梦人记者见到邓迪予时,她身穿蓝色的工作服,精干的脸庞,不俗的谈吐,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
邓迪予今年26岁,追逐着父辈们的梦想,她一毕业便来到了湘电集团电机事业质量管理部。
她继承着父辈们踏实肯干的传统,自2014年起,“先进”的荣誉就从未离开过邓迪予。
“我身边有很多同事和我们一样,一家三代在湘电工作,70年如一日,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机电事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电集团从刚开始的向国外买技术,到土法制作,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再到2019年的今天,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让“湘电装备制造”装备了中国,还装备了世界。
走在世界前列的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谈到新时代电气发展的成就,邓迪予自豪地说,“近年来,我们和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都有合作,取得17个建设项目。
有地铁在伊朗的城市里穿梭、有220吨大车在澳大利亚矿山上驰骋、有风力发电机在荷兰的田野上旋转、还有水利发电机在塞尔维亚的湖泊中运行……”如今,邓迪予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前前后后在湘电集团工作了41年的王冬任还是爱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严父形象的邓文革依旧对后辈有着“不计报酬,只做奉献”的高要求,而职场新人邓迪予则每天奋斗在一线,和许多年轻人一起,开创我国机电事业新时代。
▌文:金鹰报·新湖南社区频道见习记者 毛玉婷 李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