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VIEW2022年11月20日第 30 期国家能源局: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国家发改委等: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工信部等:支持有色金属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建设国家发改委等: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财政部:提前下发2023年可再生能源补贴《中国耦合CCUS制氢机遇(报告)》发布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氢能回顾2022》《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发布《全球碳信用发展报告(2022)》预发布详 情 如 下▼国家能源局: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管理若干规定11月1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对原《规定》(电监安全〔2011〕19号)进行修订。
文件明确,电力二次系统包括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发电机励磁和调速系统,新能源发电控制系统,电力调度通信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负荷控制系统,储能电站监控系统等。
涉网二次系统是指电源及相关电力用户中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相关的二次系统。
电力企业及相关电力用户应保障二次系统网络安全投入,并遵循“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原则。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http://zfxxgk.nea.gov.cn/2022-11/17/c_1310677191.htm国家发改委等: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以各地区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予以扣除。
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
绿证原则上可转让,绿证转让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积极推进绿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参与绿证交易。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code=&state=123工信部等:支持有色金属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建设11月15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支持企业参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储能系统开发建设。
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鼓励企业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逐步减少使用火电的电解铝产能。
支持企业参与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开展新能源电力专线供电,提高消纳能力。
鼓励和引导有色金属企业通过绿色电力交易、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高于本区域最低消纳责任权重。
力争2025年、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分别达到25%、30%以上。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国家发改委等: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
锚定生产生活领域20类量大面广的用能产品设备划分为准入水平、节能水平、先进水平三档。
准入水平严格对标现行能效标准限定值,节能水平和先进水平分别不低于现行能效2级和1级标准。
强调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扩大绿色采购产品范围。
国有企业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强化采购中的能效约束,积极采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
鼓励企业优先选用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
支持绿色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提高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应用比例。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code=&state=123财政部:提前下发2023年可再生能源补贴11月1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补贴总计47.1亿元,其中风电20.46亿元,光伏25.8亿元,生物质8425万元。
通知要求,电网企业在拨付补贴资金时,应优先足额拨付国家光伏扶贫项目、50kW及以下装机规模的自然人分布式项目至2023年底;优先足额拨付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系统项目至2022年底;优先足额拨付2019年采取竞价方式确定的光伏项目、2020年起采取“以收定支”原则确定的符合拨款条件的新增项目至2022年底;对于国家确定的光伏“领跑者”项目和地方参照中央政策建设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优先保障拨付项目至2022年底应付补贴资金的50%;对于其他发电项目,按照各项目至2022年底应付补贴资金,采取等比例方式拨付。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http://www.mof.gov.cn/zyyjsgkpt/zyddfzyzf/zfxjjzyzf/kzsnydjfjsr/202211/t20221114_3851443.htm《中国耦合CCUS制氢机遇(报告)》发布当地时间11月16日,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现场,中国角举办了“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进展”边会,发布了《中国耦合CCUS制氢机遇(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氢产量约为3300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30%,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氢产自煤制氢工厂,制氢业共排放3.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采用煤炭制取氢气的国家。
报告指出,要使氢气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将制氢过程转向低排放至关重要。
在煤炭资源丰富、二氧化碳封存条件较好、可再生能源有限的地区,耦合CCUS的煤制氢技术将是一种低成本制取低排放氢的选择,同时可带动二氧化碳运输和封存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中国氢能需求将增至3700万吨,2060年需求将超过9000万吨。
中国的很多煤制氢工厂将在近期建成,加装CCUS将对这些工厂的减排具有关键作用。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1/17/content_544525.htm?div=-1v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氢能回顾2022》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氢能回顾2022》报告,梳理了氢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系列政策建议,以吸引投资、促进氢能技术的部署。
全球氢能需求正在增长,关键应用领域需求正在提升。
中国是全球最大氢消费国,2021年氢需求量约为2800万吨,比2020年增长5%;其次是美国和中东,都在1200万吨左右,同比分别增长8%和11%。
低排放制氢项目不断增加,但达到最终投资决定阶段的极少。
2021年,全球氢需求的大部分增长由化石燃料制氢满足;低排放氢产量不到100万吨,而且几乎全部来自于配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化石燃料制氢。
增强电解槽制造能力对于完善氢能供应链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电解槽制造能力接近8吉瓦/年,预计到2030年可能超过60吉瓦/年。
如果在建的电解槽项目能够完成并按计划扩大电解槽制造能力,到2030年电解槽成本可能会比目前下降70%左右。
再加上预期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可再生氢成本将降至1.3-4.5美元/千克(相当于39-135美元/兆瓦时)。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https://mp.weixin.qq.com/s/W3rZYUj3VhD_D0vUPCe0Vg《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发布11月16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发布《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形成“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并划分出四大线级,反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及阶段特征。
从榜单整体来看,北上深杭广连续多年稳居数字经济一线,数字经济综合实力领跑全国。
成都、苏州、南京等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驶入快车道,追赶势头强劲。
2022年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新增无锡、东莞;绍兴、扬州、呼和浩特、金华、珠海升至数字经济二线;西安降至数字经济二线;潍坊降至数字经济三线;九江、衡阳、常德、湛江、开封新增入榜。
当前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实力稳增,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追赶,区域“五极”悉数登场,中国数字经济“弓箭型”格局已跃然纸上。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https://mp.weixin.qq.com/s/A9Uzw2iW4Yf4beF28qJIfA《全球碳信用发展报告(2022)》预发布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绿色金融学会、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等单位编制《全球碳信用发展报告(2022)》,近日报告预发布。
报告从全球主要碳信用机制出发,总结了机制的特点及发展的挑战,系统梳理了全球碳信用项目的类型构成、地域分布、年预计减排量、签发量及交易情况,着重分析了我国在全球主要碳信用机制注册项目特征及签发资产组成。
同时,对目前碳信用交易的热点—与区块链技术结合,阐明了技术特点及量化分析,并从市场融合发展、信用体系完善和新进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
最后,提出了我国CCER(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建议。
详见|(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https://mp.weixin.qq.com/s/rEQOAVPQC28pybSwaq6efQ供稿:电科院 曹岚 张彩编辑:邓通|校对: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