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煤耗,是火力发电厂经济运行水平的风向标。
在火电行业,素有“10克煤耗,一代技术”的说法,充分说明了火电厂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降低煤耗的难度与艰辛。
今年上半年,胜利发电厂在煤价同比每吨上涨100多元的不利形势下,供电煤耗不升反降,同比降低2.98克每千瓦时,节约煤炭成本500多万元。
发电成本下降的背后,是胜利发电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为激发全员创造潜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6项攻关课题 让每台设备更高效 在电厂集控运行首席技师蔡飞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份关于胜利发电厂2021年一线生产难题的汇总表。
表中所列的26项攻关课题,他已经牢记于心。
他说:“这26项课题,吹响了电厂今年科技创新的号角。
” 胜利发电厂一二期机组分别于1992年和2003年投产,随着设备系统老化,设备缺陷明显增多。
与此同时,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发电“门槛”越来越高。
2021年4月,山东省“三个坚决”通知要求,机组单机煤耗必须控制在304克每千瓦时以下。
否则,不允许发电,只能开展冬季供暖工作,甚至有关停的风险。
“对企业来讲,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胜利发电厂厂长谈晓辉认为。
要让老机组焕发新活力,就必须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让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能解决实际问题。
2020年以来,胜利发电厂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管理办法,鼓励员工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小改小革,加大安全绿色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通过科技攻关持续提升安全环保和节能降耗水平。
开办员工大讲堂 往员工手里递“锤子” 为了让每个科技创新项目更接地气,每月初,电厂会根据生产中出现的影响安全、环保、经济运行等关键问题、各基层单位上报的生产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汇总预审科技攻关项目。
审订后的科技攻关项目在每月15日前在厂网发布,由全厂员工在网上认领。
班组员工长年与发电设备打交道,解决问题最有发言权。
但长年“被动执行”的思维惯性,让他们感觉科技创新遥不可及,无从下手。
为了提高班组员工创新能力,电厂组织开展“员工大讲堂”,帮助基层员工分析问题成因,组织实施解决。
蔡飞形象地将“员工大讲堂”比喻为“往员工的手里递一把锤子”,而厂网页每月发布的科技攻关项目,正是员工主动寻找的“钉子”。
电厂先后组织发布5批6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全厂班组技术骨干踊跃报名,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部分难题。
化学标准离子水耗高一直制约着机组经济效益,通过计量仪表调整、提高运行操作等措施,制水率大幅提升,由44.85%提高到70.08%。
2000年完成的热电汽轮机通流提效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年可节约成本2000多万元。
电厂副总工程师杨淑威介绍,2020年,胜利发电厂共申报6项专利,参与者仅有2人。
2021年,在科技创新管理的激励下,预计年底将申报专利近20项,参与者扩大到8人。
5万元重奖 让每名员工都是“发明家” 在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胜利发电厂表彰了12个科技创新项目。
其中,燃煤锅炉空预器堵塞防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团队获得5万元重奖。
这让获奖的员工心情激动,没得到奖励的员工羡慕不已。
胜利发电厂党委书记李祖勤认为,员工队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要通过科技创新管理,让每名“设备主人”都参与进来,人人争当科技创新能手。
“评选科技创新成果,不能论资排辈,要把真正为电厂作出贡献的一线员工请进光荣榜,推上领奖台,带动基层员工广泛参与。
”李祖勤说。
去年以来,胜利发电厂改变过去科技创新成果年底统一表彰的做法,改为每季度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每个科技项目的认领人报送科技攻关项目进展情况,电厂每月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评定,分别给予2千元到5万元不等的奖励。
电厂脱销系统投运后,因氨逃逸极易发生空预器堵塞,引起机组出力受限,严重时被迫停机清堵,严重威胁到冬季机组正常供暖及电厂机组安全运行。
油田技能大师张颂国带领攻关小组,采取安装导流板等技术措施,减少了氨逃逸,单机日节约氨量0.9吨,年直接创效71.7万元。
即时奖励取代了年底一次性评选表彰,让基层员工尝到了甜头,更增添了主动创新、挖潜增效的干劲。
张颂国说:“今年年初,颂国工作室原打算从运行专业吸纳4名核心成员。
没有想到,基层单位特别踊跃,20多名年轻骨干报名。
工作室不得不将核心成员扩充为9名。
” 去年以来,胜利发电厂共完成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可创效3000多万元。
(作者:崔刚 孙育涛 责编:冯麒 审核:刘连杰 监制: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