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5月24日,齐鲁石化热电厂乙烯动力站液氨罐区“现场标准化创建”正在施工323.66克、316.17克、312.04克……自2017年,齐鲁石化热电厂供电标准煤耗指标连续三年下降。
2020年以来,这一指标连续保持在310克以下。
4月份,平均每千瓦时标准煤耗达到307.84克,创出历史最好水平,提前实现了国家规定的运行指标。
这一成绩,得到了集团公司相关领导肯定,并建议在中国石化系统推广。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面对能源产业严峻形势,热电厂围绕“管理提升、改革发展、冲刺达标”三年工作主题,以节能优化、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实施管理提升与节能改造“双轮驱动”,全力降低供电标准煤耗。
摸准降耗增效“脉搏”供电标准煤耗是火力发电厂每提供1度电所平均消耗的标准煤量。
2015年国家多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火力发电厂该项指标必须降至310克/千瓦时内,否则强制退出运行。
当时热电厂指标是323.66克。
一旦不达标,不仅影响到公司上百套炼化装置安稳运行,1700余名干部员工生计都将面临很大问题。
关键时刻必须拿出超常规举措。
“千方百计降指标,党员骨干一级带着一级干。
”厂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专业分工,马不停蹄开始了“一部三站一中心”密集调研。
减少科级单位4个,整合一线班组22个,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加强煤炭源头与过程管控。
对原煤炭管理业务进行拆分:燃料车间负责进厂煤炭管理,锅炉车间管控炉煤质量,采样、制样、化验则由另外独立班组完成。
在此基础上,还将三个检修车间与对口运行车间进行了整合。
“系列措施,消除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确保了煤炭质量提升。
运、检整合为提升管理水平、方便人员调度及岗位优化奠定了基础。
”该厂副经理刘委东介绍。
“反复优化热电站‘一机一炉一塔一策’运行方式,提升了锅炉、脱硫、汽轮机组等主要生产装置的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
”厂生产技术科科长李海涛说,通过优化,锅炉负荷能力平均提升40吨/小时,供电标煤耗相应下降约3.4克/小时。
点燃技术创新“引擎”“汇聚技术人才攻关,切实发挥出了攻坚克难‘桥头堡’作用。
”谈到技术攻关,厂“管损治理工作小组”成员张丽丽非常兴奋。
前不久,她们小组经数月攻关,创建了全厂首个“智能化管损监管系统”,实现了蒸汽管输的精准管控,为降低供电标煤耗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热电厂予以10000元奖励。
“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
厂部给予奖励,目的就在激发攻关热情,推动煤耗指标持续向好。
”厂党委书记聂树栋说。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从根本上解除制约标准煤耗达标的桎梏,必须在技术改造创新上出重拳。
除了重奖在技术攻关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员工外,该厂还在评选热电工匠、青年先锋等荣誉时给予优先考虑。
点燃技术创新“引擎”“建设有理想、有竞争力、负责任、受人尊重的美好热电”愿景成为全厂干部员工共同追求。
“通过攻关,现在6台汽轮机进汽由单阀全部实现了多阀运行,进气量平均减少5.3吨/小时,减少供电标煤耗约1.4克/千瓦时。
”优化举措屡屡见效,让攻关组成员张一帆欣喜不已。
释放干事创业“能量”“目前,热电站1至4号机组替代改造项目正加紧推进,建成后的2台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供电标煤耗指标继续降低,对比常规发电将增加40%收益。
”该厂发展改造办公室主任周佐介绍。
要为公司安稳生产供应“硬核”动力源,就必须拿出事争第一、永不停步的劲头,释放出干事创业正能量。
“周末,看到在食堂吃午饭的干部员工跟平常工作日一样,我们更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5月18日,厂领导在早会上说,如果工作做不好,就对不起这么好的员工们。
新建炉机项目有序推进,老旧机组提效改造也紧锣密鼓进行。
在7号、8号机组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工地,汽机车间主任朱有利每天都靠在现场。
“采用反动式通流技术实施提效改造后,指标将降低45克/千瓦时。
”谈到下一步机组提效改造,朱有利说再苦再累也值得。
“三年完成这个指标,是全厂干部员工团结一心,发扬亮剑精神取得的。
‘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也必将激励我们不断驾驭复杂形势,取得攻坚创效的胜利,为公司高负荷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动力源。
”该厂经理王军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