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英国人瓦特在修理纽可门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第一台实用型工业蒸汽机。
而此时乾隆年间的中国,正忙着闭关锁国,对西洋进贡来的机械、火器,乾隆帝看都不愿看一眼,就束之高阁。
此后的100年,也大至如此,科举依然八股,教育仍靠私塾,至于科技人才,更是趋近于零。
1860年,不到2万人的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园明园,终于让清政府下定决心开展洋务运动,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1861年,曾国藩为了独立自主的开发兵器,创办了安庆军械所。
然而,这种“高科技”,在一邦士子朝臣的眼中,无异于现在的“原子能研究中心”。
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专业人才前来主持研发。
曾国藩寻遍全国,最终找来在民间独自从事科学研究的落第秀才-徐寿。
徐寿是江苏无锡人,少时参加童生考试不中,“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就放弃了通过做官养家糊口的想法,从此一面经商,一面沉迷于自己的小爱好-工艺制作。
清末科学家徐寿徐寿对自然科学非常着迷,对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更是一本都不放过,这不仅使他的科学修养大为提高,也使他制作工艺器械的水平日趋精湛。
曾国藩对这位自学成才的“落第秀才”非常器重,问他中国人能不能自已造出蒸汽舰船?徐寿立刻答应下来,与当时一同被曾国藩聘来的民间数学家华蘅芳开始着手研制。
清末数学家华蘅芳要造蒸汽船,那就得先造出蒸汽机。
要知道,这两位“民间科学家”都没出过国,受的教育全是四书五经,一没图纸二没资料,要造一台蒸汽机,其难度可想而知。
徐寿翻出上海墨海书馆出版、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仔细研究里面一幅蒸汽机的略图,又和华蘅芳跑到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了整整一天,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1862年7月便制成了我国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书中的图纸曾国藩看后,大喜过望,激动的向朝廷上书,还解释起工作原理:以火蒸水汽,火大则汽盛,机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
当天,他还在日记里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变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中国第一艘火轮黄鹄号(这艘可不是哈,脑补下)继蒸汽机成功试车后,当年底,安庆机械所就制造了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轮船(不过是木壳的)。
这艘轮船长约10米,曾国藩亲自参与了这艘小火轮在安庆江中的试航。
事后,他向同僚得意的说:方才一个时辰,就行进二十五六里,若以形状放大,可续造多矣。
有砖必拍,欢迎留言折磨闲话君!PS:徐寿可不是一般人哦,让你费尽脑汁的化学元素表就是他弄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