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三峡小微长江城记丨匡山蠡水 梦里九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8-08   来源:三峡小微   作者:风电之家   浏览次数:638
核心提示:长江城记丨匡山蠡水 梦里九江





2021年7月,三峡集团与宜昌、九江、芜湖等23个长江沿线城市(区县),签订“城市智慧水管家”及“综合能源管家”协议,推动“双管家”模式落地见效,促进长江大保护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携手迈进长江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从本周起,小微君将带你陆续探访这些城市,领略大江之城的独特魅力。现在,九江站即将到达,请各位旅客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一个风光秀美、文脉深厚的城市,即将出现在你的视野。


(全文约3100字,浏览大约需要7分钟)
 
滚滚长江自湖北流入江西,与拔地而起的庐山亲密相逢,与水波万顷、气象万千的鄱阳湖紧紧拥抱,这是造化安排的多么动人心魄的一场聚会!名江、名湖、名山相互衬托,形成尽天下物华天宝之壮美奇观。这就是九江。
 

鸟瞰九江 图片来源: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江西省区域公司

 

九江:璀璨星空  长倾万斛华光


“江到浔阳九派分。”九江之称始于秦朝,因赣江及八大支流注入附近的鄱阳湖,故名。九江,史称柴桑、江州、浔阳、德化等。   

 

九江,是无数名人骚客的经行处。千古文化名人来到九江,与九江山水相亲相融,个个“纵其才横其艳”,以各自典型的生命姿态和美学意象,留下了风流千古的华美辞章。这些不朽篇章穿越时空,超越古今,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们忍不住意飞神驰。

 

长安看柳,金陵观荷,九江赏菊。人们到九江赏菊,实则是来瞻仰陶渊明。东晋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自觉“心为形役”而请辞彭泽令。他来到庐山脚下,开始了躬耕陇亩,宁静、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淡定而安闲的隐士生活,为后世树立起不苟乱世、恬淡如菊的遗风。

 

 庐山,陶渊明笔下的山水田园美景 摄影:图虫创意

 
在芳菲落尽的四月,失意的大诗人白居易流落到九江,在枫叶荻花、秋风萧瑟的夜晚,在浔阳江畔遭遇了落魄天涯的琵琶女,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诗篇。


唐代大诗人张若虚来到九江,徜徉在长江边,看明月笼罩下的春江、潮水、芳甸、花林的迷人景色,写下了“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诗人对生命美好的感受体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成了世世代代人们关照自然和人生而发出的无尽的探究和追问。


唐代大才子王勃来到滕王阁,这位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一扫以往送别诗的低沉、悱恻,以开阔的胸襟、超迈的意境成为唐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诗人,虽历经坎坷而怀才不遇,依然恃才不让,一挥而就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描写鄱阳湖景色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开阔,大气悠远,成为鄱阳湖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的风景。

 

请横屏观看

滕王阁“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观 摄影:图虫创意


不愿摧眉折腰侍权贵的李白来到九江,仗剑游历,狂歌山水。在香炉山瀑布前,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


今日之九江,青山绿水、明湖大江依旧,然而,九江新的景观更令人惊艳:雄伟的九江长江大桥横穿南北,绵延数十里的城防大堤护江左右,我国最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陆上运输大动脉京九铁路,与中国最长的水上大通道长江,在这里成十字交汇,使九江成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交通重镇。
 

 如今的九江,九江一桥穿江而过。摄影:张弛

 

庐山:“鸿儒云集,智能饱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自九江跃上庐山有四百道山弯,这可不是虚言。据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毛泽东上庐山时,每转一道弯就丢一根火柴,这是用四盒火柴精确计算出的。四百余次的旋转,使每位初上庐山的人领略到了其峭拔和险峻。

 

低洼的九江盆地如何拔地而起了一座独立的高山?原来是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得位于淮阳山脉顶端的庐山,受到南北方向的挤压,断块不断上升,使原本一座小山,一跃成为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雄伟大山。再加上几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运动的雕塑,庐山终于出落成“匡庐奇秀甲天下”的俊俏模样。

 

庐山四周众多的水流和湖泊,水气氤氲,形成庐山多云雾的天气,一年之中近200天是大雾迷漫。在庐山少不了上五老峰去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青峰秀峦;去三叠泉、香炉峰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银泉飞瀑;去仙人洞看“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险峰奇洞;去牯岭看构筑精巧、俊奇的别墅园林……

 

 云漫庐山五老峰 摄影:图虫创意
 

 庐山瀑布三叠泉 摄影:图虫创意

 

遍赏了庐山秀美的山水形胜,更深地感到:庐山,山山有名人题刻、处处有先贤遗踪,真是一座蕴藏深厚文化积淀的宝山。难怪余秋雨先生称庐山是一座“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名山。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追寻大禹治水、观察水情的足迹来到庐山,将“予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十个字留在了《史记·河渠书》里。


北魏的郦道元曾深入考察了庐山的山水,并把庐山的石门涧写进他的煌煌巨著《水经注》中:“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更是游遍了庐山的山山水水,并从庐山的石门涧溯流而上,冒险只身攀上大天池,并自豪地说“古今以来,由此登天池者,霞客外并无二人。”


在山泉环抱的东林寺旁,有白居易的庐山草庐。在“花径”公园的巨石上留有白居易的亲笔题刻,还有因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而名满天下的大林寺桃花。

 
 “花径”石刻 摄影:FOTOE
 

 九江东林寺风光 摄影:FOTOE

 

在溪流旁,有理学大儒周敦颐的莲心书院兼居所,有他自己命名的一条小溪——濂溪。他曾隐逸在此,潜心讲学与著书立说。他将其心志写入《爱莲说》,从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亭亭莲花,成为了华夏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在群山环抱之中,有大理学家朱熹讲学传道的白鹿书院。书院前小溪旁的石上,还有朱熹留下的“贯道溪”三字,以示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之意。

 

 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 摄影:FOTOE

 

历史上更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

 

 江西庐山西琳寺内苏轼《题西林壁》诗碑 摄影:FOTOE

 

我国名山众多,但唯有庐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而独步天下。纵观天下,没有一座山有庐山这样的赫赫声名。说到底,就是因为庐山“独枕大江”,襟带鄱湖,地处古代交通要道的缘故。


鄱阳湖:碧波万顷  大海气象


“鄱阳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与月,落时不见湖边草。”


这是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壮观景象。这景象似乎只有在电视片《动物世界》中的非洲原始草原上才能看到,但到鄱阳湖你就能亲眼目睹。鄱阳湖是一个鸟的世界。每年在这里越冬的候鸟有300多种,其中世界濒危的白鹤占全世界白鹤的95%。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阿基保德博士看到成群白鹤在湖中起落的壮观景象后,感慨地说“这是上帝赐给中国人的第二道长城。”

 

 鄱阳湖上的候鸟 摄影:图虫创意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古称彭蠡,又名彭泽。它的面积有2780多平方公里,外型像一只巨大的葫芦。鄱阳湖接纳了江西境内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等五河之水,然后自湖口注入长江。


鄱阳湖水量很大,它流入长江的水量,相当于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水汇入长江,使长江水面增加了三分之一。“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写的就是长江从湖口进入下游所展现的开阔、渺远的景象。


长江与鄱阳湖于湖口交汇,这边为长江滚滚金波,那边乃鄱阳湖茫茫银浪,泾渭分明,绵延数里,蔚为奇观。

 

 鄱阳湖湖口 摄影:图虫创意

湖口的石钟山石洞无数,怪石林立,是游人的揽胜之处。加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写的《石钟山记》,更使之名扬千古。


湖口不仅湖光山色,风景优美,而且地势险要,有“江湖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周瑜曾在此演练水军;南宋时,岳飞曾在此镇守抗金……但这里最著名的大战,要属朱元璋火烧陈友谅、石达开火攻曾国藩。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次次连天烽火,一次次对峙拉锯,使得鄱阳湖周边生灵涂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九江在劫难中艰难前行……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刀光剑影已经成为了过眼烟云。如今,鄱阳湖上,晚霞灿烂时,长天壮阔;水天相接处,鸥鹭翻飞。鄱阳湖边,稻菽翻浪,房屋俨然,展示出一片祥和的美景。

 

晚霞中的鄱阳湖 摄影:图虫创意

扫码关注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相关链接


 金沙水拍云崖暖|重新想象这条大河
 大江东去 | 再说长江有多长
 大江何时向东流
 洪水:刻在长江记忆里的伤痕


来源:《中国三峡》2009年第2期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