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复习一下,农村光伏屋顶租赁的链条:投资方→平台方→经销商→业务员→农户。
一,投资方都有谁?目前市场上,一类是国电投、中核汇能等央国企,另一类就是金租公司,比如华夏金租、厦门金租、浙银金租等等。
投资方会根据自己的资金成本、投资年限和收益率标准,核算出能够给到市场的总包价格,目前市场的主流价格在3.3-3.6元/瓦上下,主流光伏组件功率是630瓦。
二,平台方往往被大家错误的理解为投资方。
创维、美的、海尔、TCL,这些耳熟能详的家电企业都齐刷刷的加入到了户用光伏的市场,创维起步最早,规模最大。
但他们的主要角色仍然还是平台方,并非最终持有电站的投资方。
老百姓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能看到,合同的主体并非创维,而是投资方的项目公司。
正泰、天合、晶澳、固德威等光伏设备制造厂家,也大多入局成为平台方,一方面是为了在和资方合作过程中销售并使用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户用市场的推广,加强自身品牌价值。
三,经销商大军遍地开花,专业性、实力、能力参差不齐。
在不包含所有设备材料的情况下,经销商从平台方获取的价格大致在1000-1200元/块光伏板(以广东为例),这里面包含了经销商要支付的业务开发费、施工安装费、保险费、仓储物流费以及利润。
经销商能不能赚到钱,拼的往往是专业能力以及资金实力,同时地方政府的政策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四,业务人员是市场初期最高的受益者。
本地人是业务推广的绝对主力,他们发挥了语言优势和本地人脉优势,更容易获客。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激烈,经销商给业务员的业务费也会水涨船高,从最初几十块钱一块板,到有些地区离谱的500-700元一块板,而这个涨价的周期仅仅在几个月内就会在单一市场区域内完成,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在支付高额业务费的同时,经销商还需要承担施工安装、保险、仓储物流及相关的公司运营成本,利润被极度压缩,举步维艰。
五,农户才是最大的受益方。
在排除掉辐射的疑问,贷款的风险等等问题之后,农户在保证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获取了免费的阳光棚,解决了房屋漏水隔热,延长了房屋寿命,并且每年获取一千多元的租金(以广东为例,100平米左右的屋顶大概可以安装40块光伏板,每块板每年的资金30元,合计1200元/年)。
业务人员为了让老百姓尽快同意安装光伏电站,也会将自己的业务费,拿出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分享给农户。
愿意花点时间去算账的朋友,应该已经基本明白了各个环节的利润和收益情况了。
所以,钱到底被谁赚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