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鼓吹人口红利,而不鼓吹人人享受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4   来源:风电网   作者:节能风电   浏览次数:93
核心提示:隋唐宋元时代,中国一向有个名声叫“诸事皆巧”,明清以后,由于人口剧烈膨胀,本来该靠技术或者畜力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硬堆人力。外国人崇尚用机器替人干活,谓之科学的进步,中国人崇尚用人替机器干活,谓之人力的奇迹。现在复盘一下,发现这个总结是有问题的,这种事情不能归因于观念先进与否,本质不在于“崇尚”什么,也不是中国和外国的区别,而是非这样不可。人口越来越多,生产和行业都不见长,结果就只能是疯狂内卷,使用的人力不断增加,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技术含量不断降低。 王二曾经在《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一文里提到,他插队的山东

   

隋唐宋元时代,中国一向有个名声叫“诸事皆巧”,明清以后,由于人口剧烈膨胀,本来该靠技术或者畜力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硬堆人力。
外国人崇尚用机器替人干活,谓之科学的进步,中国人崇尚用人替机器干活,谓之人力的奇迹。
现在复盘一下,发现这个总结是有问题的,这种事情不能归因于观念先进与否,本质不在于“崇尚”什么,也不是中国和外国的区别,而是非这样不可。
人口越来越多,生产和行业都不见长,结果就只能是疯狂内卷,使用的人力不断增加,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技术含量不断降低。
王二曾经在《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一文里提到,他插队的山东老家,整天用独轮车硬爬坡往山上送粪,是一种极其辛苦的重体力劳动,比起荷兰人用平整过的土地收集雨水然后用风力抽水机抽到运河里,实在太笨又太累了。
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王二在那篇文章里并没有深究,只是简单地说,为了这种粗活累活动用宝贵的人力资源实在划不来,当地人太死脑筋了,勤劳朴实,缺乏心机。
到了《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一文,又提到山东老家的独轮车,王二在这儿才真正把事情讲明白:王二的姥姥印象中的那个村子,只有四十多户人家,养了很多驴,那会儿的人力是宝贵的,力气活儿都让驴干。
王二去插队那会儿,村子里有一百多户人家,人力资源就一点都不宝贵了,价格跌到连驴都不如的地步,于是从人开始,一切都滑坡降级:人吃的是本来该喂猪的地瓜干,干的是本来该驴干的力气活儿。
猪吃的是本来该当肥料的人屎,地里的肥料就降级成了土:人日复一日地把山下的土先拉到猪圈里,像螃蟹进阳澄湖一样在猪圈里晃一圈走个过场,然后拉到山上假装是肥料撒在地里。
由此可见,我姥姥在村里时,四十户人家、一百多条驴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当然,我在村里时,一百多户人家没有驴,也符合经济规律。
前者符合省钱的规律,后者符合就业的规律。
只有“一百户人家加一百条驴”不符合经济规律,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事可做。
于是,驴子就消失了。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