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参观海阳核电 海阳核电1号机组预计年内投产 胶东在线4月27日讯(记者 张倩)“缺电”一直是困扰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顽疾。
而对于用电量增长较快、一次能源短缺、又处于山东电网“末梢”的胶东半岛来说,电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长距离输电不仅投资大,输送容量也受限制。
在严峻的环保压力下,“煤改电”趋势更让缺电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填补社会用电缺口??近日,“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走在前列”——山东省重大工程建设巡礼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烟台海阳的山东核电有限公司,据了解,海阳核电1号机组预计2017年投产发电,2号机组与1号机组间隔8-10个月的工期,按年发电7008小时计算,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年发电量约为175亿度,根据2016年全年山东省城乡居民用电量为554.38亿度来测算,可满足省内近1/3家庭的年用电。
海阳核电项目是山东省第一座核电站,也是建国以来山东省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万级核电机组,并预留两台扩建场地,一期工程1、2机组为1250兆瓦AP1000核电机组,3、4号机组“两评报告”已经获批,项目申请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钢筋已经铺好,现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已经具备开工条件。
”陪同工程师表示,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大坑,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最终会成为成千上万管道、高精尖设备构成的“庞然大物”,工作其中的操纵员更是“高精尖”,甚至比飞行员的培训时间更长,所需费用更高。
走在正处于调试高峰期的2号核岛内,想象着未来它将成为一个封闭空间,其内堆芯中发生着核裂变。
陪同的工程师介绍,很多人对核电存在误解,往往谈核色变,其实核电与核弹有着天壤之别,就相当于啤酒与白酒的差别,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采用的核燃料大约需要纯度含3%左右的铀,而核弹要求铀的纯度在98%以上。
“在核电站周边工作生活一年的辐射剂量,还不及去医院做一次胸透。
”陪同工程师告诉记者,放射性物质和环境之间,被设置了燃料芯块、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安全壳四道“金钟罩”,能够有效地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
值得一提的是,海阳核电一期工程采用的AP1000技术是由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先进的非能动的压水堆(Advanced Passive PWR)。
与其他核电站相比,非能动安全相关系统的设计,取消了安全相关系统对电源的依赖,大大降低了失去场外电源、全厂断电事故导致的堆芯熔化可能性。
在丧失全部厂外和厂内交流电源后,不需要操纵员干预,在全场断电事故后72小时内仅需操纵员少量操作,通过非能动安全系统自动建立起和维持机组的安全停堆状态,为事故的处置和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日本福岛核事故中,最大的经验反馈就是海啸破坏了应急柴油发电机,导致核反应堆失去冷却。
西屋公司进行的压力测试表明,在同等条件下,AP1000机组处于安全状态。
”山东核电工程部核岛施工二处处长李斌说。
在2号机组主控室,运行部高级操纵员丁亮面对着一面由十几块大屏组成的显示墙,上面清晰记录着机组各个系统、设备包括阀门的情况。
作为整个机组的“大脑”,负责监控项目运行的主控室,却没有一处监控摄像。
“如果根据监控画面判断是否安全那就晚了,那说明事故已经发生,我们做的是根据温度、湿度、压力等这些数据来判断有无异常。
”丁亮说。
由于采用非能动设计及先进的人因工程学和全数字化仪控系统,人机界面更加友善,大大降低了人因错误。
不言而喻,一个投资上千亿的核电项目所带动的产业、劳务、物资、服务规模巨大而且涉及方方面面,项目建成后长达60至100年的运行和退役期内所需求的物资及服务、所贡献的能源和税收更是非常可观。
对环境来讲,单台核电机组平均每年消耗23吨核燃料,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少消耗燃煤300万吨,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675万吨,二氧化硫约2.5万吨,氮氧化物约1.5万吨,煤灰约30万吨,相当于每年造林2.1万公顷,环境效益显著。
依托海阳核电项目,海阳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相关产业建设。
海阳市成立了山东省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是我国唯一一个具有行政建制的核电园区,下辖16个行政村,主要包括核电产业、非核新能源装备制造、临港产业三大类,目前已引进涉核企业投资近50亿元,国家电投、中核总、中核建、中电建等10余家大型国有企业均在园区设有投资项目,形成了集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核电产业集群。
预计到2020年,园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5家以上,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30亿元,对海阳市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