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向 玉编辑 | 苗正卿不做安防,一家AI公司的底气与冒险粗犷而沉稳的风机,伫立于原野之上,在风力的带动下前进旋转。
纵观人类漫长的工业进程,旷野中无声传送光明的风能发电机对多数人而言,具有一种别样的工业浪漫与美感。
不过,在严治庆和他的团队眼中,这个唯美的画面还有一个被忽略的B面,由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组成:叶片上以毫米为单位的细小裂纹、微乎其微的腐蚀迹象、叶尖上被堵塞的排水孔……2016年,扩博智能(Clobotics)成立,过去四年中,团队聚焦的业务之一,就是尝试利用无人机来巡查这些隐患,为发电机组可靠运行“保驾护航”。
这并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
兆瓦级风机的叶片长度通常在30米至50米之间,肉眼看上去旋转缓慢,实际上叶尖的运动速度能达到300公里/小时。
想象要在长期高速运转的情况下不产生小瑕疵,难度可见一斑。
即便在无人机巡检赛道里,风力发电机场景也属于绝对的“困难模式,就在扩博踏进机器视觉赛道的2016年,相关解决方案在国内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我们其实是定义行业标准的,我们的标准就是行业的最新标准。
”扩博智能联合创始人、COO陈丽苹向《创造一下》讲道。
作为这句话的背景,今年3月,扩博智能参与编写的《风电场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规范》通过审核,成为国内第一个无人机巡检的行业标准。
与普通创业公司“追随者”的角色不同,在国内风电巡检领域,扩博扮演的是行业的“领导者”。
而能源场景之外,扩博还在同时深耕另一个看似跨度极大的行业:零售。
这一切,都将扩博塑造成为了一家“非典型”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
不过,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特立独行”的路径,在行业陷入“落地难、出海难”瓶颈的当下,扩博仍然得以保持自己的节奏,持续成长。
放弃安防,一家AI公司的底气与冒险在接受《创造一下》采访时,陈丽苹谈到,在创业的头两年,她被投资人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作为一家计算机视觉公司,他们为何不做人脸识别和安防。
回到扩博智能成立的2016年末,这确实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的决定。
当时,人脸识别正处在最火热的时期,资本蜂拥而至,一时间捧出了多家独角兽级企业,此外各类研报数据也在预言着人脸识别市场的大爆发。
不踏进人脸识别赛道,并非扩博没有看到机遇,而是权衡再三后的主动选择。
“个人隐私信息是非常敏感的东西,相关法律法规在各个国家都不够健全。
”事实上,现在回想起来,陈丽苹仍然很庆幸当时团队抵御住了诱惑。
在陈丽苹看来,扩博对于风险敏锐的洞察力,正是源自创始团队在中美科技行业多年摸爬滚打积累下的职业素养。
成立扩博智能前,陈丽苹和其他三位创始人都有微软十几年的工作经验。
从2011年起,她与现扩博智能创始人、CEO严治庆共同主导了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云服务在中国的落地。
扩博智能创始人 、CEO 严治庆大企业的工作经历赋予了团队宝贵的全球化商业运营经验,但同时,也难免会有局限。
在微软十几年间,陈丽苹亲历了云计算的爆发,看到巨头们拼命砸钱堆云基础设施,大的企业级应用呼之欲出。
但当时微软云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即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定位,却让他们很难将技术真正落到行业中,去为场景服务。
“总是觉得缺点什么,体验不到酣畅淋漓的感觉”陈丽苹回忆道。
出于“做些不一样的事情”,2015年底,陈丽苹和她的团队同事们先后离开微软,先是在纪源资本(GGV Capital)的引荐下,加入无人机创业公司亿航,一年后,随着亿航将战略重心转移至民用载人无人机,他们决定独立创业。
之所以选择计算机视觉,一方面是扩博对于技术价值的判断,“机器视觉是普适性的技术,我们坚信机器视觉可以改变中国很多行业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还有技术上的底气——公司联合创始人、CTO柯严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顶尖的大牛,博士期间的一篇论文有超4600引用量。
带着自己的技术能力,扩博开始寻找落地场景。
在筛选各项业务后,最终确立了两个场景:能源与零售。
据陈丽苹介绍,发掘到无人机能源巡检这个场景,源于团队在亿航的工作经历,而进入零售,则是可口可乐主动找上了门,让扩博帮忙开发一款“认瓶子”的解决方案。
“小应用”如何辐射“大场景”?看似各种机缘巧合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扩博对于赛道选择的关键逻辑,陈丽苹将其总结为“小应用、大场景”。
这里的“大场景”有多层含义,一是要看市场空间是否够大,二是要看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复制落地。
陈丽苹用谷歌做了类比,“谷歌当年就是做一个搜索引擎,没有人想到这么小的一个点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所以一定是做一个场景,然后把它能辐射得够好。
”对于扩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风电这个细分场景的选择。
在确定做无人机能源巡检后,团队曾经考察过很多行业,包括石油管道、光伏发电等等,最终落在风电叶片这个场景,除了更高的技术壁垒外,更重要还是看中了其潜在的市场增量空间和可规模化落地能力。
如何理解这种“辐射效应”?首先,风电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相对统一,中国分机数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在中国跑通的技术模型,可以顺势拿下国外市场。
其次,在陈丽苹看来,数字化对风电产业的赋能是系统性的提升,其中,巡检只是最基础的一个层面,它不是最终目的,巡检之外还要有维修以及预判性运营的能力。
“单论数量,目前全球风力发电机大约有50万台,这个数字是相对有限的。
但如果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巡检和运维串联起来,那就从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面,为全球的风电提供后运维服务,这将是一个250亿美元的市场。
”陈丽苹这样拆解扩博在风电领域的商业逻辑。
风电之外,零售本身也是一个万亿美元级的“大场景”。
在这个领域,扩博也选择以诸如可口可乐、沃尔玛、宝洁等零售业巨头作为突破点,依托巨头在全球的商业渠道,已在东南亚、南美成功落地。
“能源+零售”构成了扩博成长的双引擎,但在强调“专注为王”的创业领域,这样的策略实际上很不寻常,布局两个跨度如此之大的业务,对团队的技术能力与行业理解都是极大的考验。
对此,陈丽苹解释道,两个场景看似相去甚远,但底层技术上其实有很强的共通性,算法、数据分析、云等等都是可以“共享”的,是“生长在同一个通用架构上的产品”。
与此同时,扩博也在通过引入专家来快速补足行业知识,两条产品线上都有多位资深行业人才,零售首席产品官许丽平(Lynn Xu)此前担任尼尔森大中华区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风电领域则有多位来自远景能源的行业专家。
对于赛道的精准选择,赋予扩博令人艳羡的产品化和落地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规避掉了外部环境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跨越2019年到2020年的这个“人工智能寒冬”之中,扩博智能不仅获得两轮共3200万美元融资,还开启了进击全球AI市场的新征途。
寒冬出海,勇气何来?就在今年疫情期间,扩博智能完成了两笔重大交易,先后收购了两家丹麦风机运维公司。
从结果来看,这是扩博在“AI出海”进程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如果回溯扩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全球化运营是扩博从成立之初便确立下的路线,陈丽苹笑称,在公司内部,他们将这条战略称之为“国内磨剑,国外亮剑”。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到今天,“出海”似乎已经成为公司持续增长一条必然之路。
一方面,激烈的红海竞争中,企业很难从国内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反观国外市场,则留有宝贵的增量空间。
另一方面,对于有志于出海的企业,复杂的中国市场也是最好的试金石。
拿零售行业举例,中国既有欧美化的现代化渠道,像是家乐福、沃尔玛,也有所谓“下沉渠道”的传统市场,与东南亚、南美近似。
加之中国客户对于技术开放的态度,让企业更容易抓住真实消费者需求。
扩博的团队曾在多个场合讲起过零售解决方案在迭代过程中踩的“坑”,有一些在实验室中很难想象到的细节,比如镜头起雾、设备被人为破坏、甚至由于冰箱门老旧造成的镜头晃动等等,只有一个一个打磨过这些特例,才能真正把根扎深到行业之中。
“人们常问你们公司的壁垒是什么?”陈丽苹说道,“做to B的公司不是有壁垒的问题,是你不可以有任何一块短板。
只要有一个地方有短板,你的竞争对手就会趁虚而入。
”对扩博而言,这种“端到端”的能力意味着硬件、算法、数据、平台、服务,还有放眼全球的胸怀和格局。
扩博智能联合创始人 陈丽苹前不久,扩博的欧洲团队传回捷报。
扩博完成了一个海上风电叶片巡检项目,在风浪很大的恶劣环境中,用一台无人机在一天时间内巡检了14台海上风机。
放眼全球,扩博暂时还“难觅敌手”。
一方面,它不需要生存在巨头的游戏规则中,有着不设上限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它面前已无“成熟案例”可参考,无论技术还是商业模式都已走上了独特路径。
“对我们来讲,最大的挑战永远在明天。
”陈丽苹笑答道。
人工智能创业N问创造一下:相比于能源巡检的其他细分赛道(如石油管道、光伏发电),风电叶片巡检的技术难度在哪里?陈丽苹:相比石油管道、光伏发电,风电叶片本身是一个三维场景,需要前后环绕,相应技术细节就会不一样,无人机除了要避障以外,还要转身,会有很多盲点。
最近几年,在开源飞控已经发展到非常好的情况下,二维场景的技术壁垒不会特别高,但到了三维场景中,像是技术导航、既定轨迹这些功能是无法自主实现的,这就要求扩博进行导航、避障、传感等各方面的混合研发,而且需要做到非常高的稳定性。
创造一下:都说“AI赋能百业”,在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过程中,企业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赋能传统行业?陈丽苹:AI赋能百业这句话没有错,就像20年前,我们说互联网必将颠覆这个世界一样。
当我们回顾互联网颠覆世界的过程,会发现它是以代价最小、最“无形”的方式去改变这个世界的。
我认为这也应该是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方式,以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切入每个行业,无论是通过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通过手机端,还是通过软硬结合的服务,潜移默化地去改变百业百态。
创造一下:近几年,新零售赛道经历了从风口到退潮的过程,扩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而且越做越大的关键是什么?陈丽苹:因为我们对接的需求不是来自大品牌的创新部门,而是更“接地气”的业务部门,所以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东西都多奇特,而是它解决了什么业务痛点与实际问题。
一些产品也许看起来很粗糙,但对于B端用户,他更看重可靠性和准确率。
不能什么新奇就卖什么、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而是要找到一个行业痛点,扎进去,把场景做深做透。
不追风,这点我认为还是挺重要的。
创造一下:AI行业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吗?陈丽苹:我认为人工智能行业不太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因为industry knowledge(行业知识)太宝贵了,没有人能什么都懂。
如果把每个细分行业都看成一座冰山,现在的人工智能公司还只摸到了海面以上的冰山部分,甚至是刚刚开始爬冰山尖。
对行业学习得越多越深,反而越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