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保卫蓝天,中华“行动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3   来源:风电招聘   作者:海上风电   浏览次数:68
核心提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池式核能供暖堆结构和运行示意图。 启迪新核供图田 力王迎苏在河北廊坊举行的清洁能源供热展会上,中核能源和启迪新核联袂参展。图为启迪新核总裁徐刚(左)在公司展位前留影。“一声呐喊,一声坚定发展核能的呐喊,在中国大地回荡。一个萌芽,一个新生核能经济的萌芽,在中国大地生长。”这饱含激情的文字来自业界广为流传的《新核宣言》,它道出了中国核能专家攀登核科学高峰的决心,抒发了中国核能界产业报国的情怀。今天,中国民用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为改善国家能源结构,增进社会福祉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其中,除了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池式核能供暖堆结构和运行示意图。
启迪新核供图田 力王迎苏在河北廊坊举行的清洁能源供热展会上,中核能源和启迪新核联袂参展。
图为启迪新核总裁徐刚(左)在公司展位前留影。
“一声呐喊,一声坚定发展核能的呐喊,在中国大地回荡。
一个萌芽,一个新生核能经济的萌芽,在中国大地生长。
”这饱含激情的文字来自业界广为流传的《新核宣言》,它道出了中国核能专家攀登核科学高峰的决心,抒发了中国核能界产业报国的情怀。
今天,中国民用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为改善国家能源结构,增进社会福祉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其中,除了在电力、医疗等领域大放异彩之外,核能有望取代传统燃煤,引发传统供暖领域的变革。
近日,本报采访调研组深入核能供暖科研和产业一线,除了实地探访开展城市供暖实验和演示的“49-2”核反应堆之外,还专访了数位业内专家,了解核能供暖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制约其应用的因素,探寻破解之道。
近40年磨砺安全成熟一则关于“全国首个核能商业供热项目正式投运”的新闻近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报道,山东海阳核电厂开始向周边70万平方米居住区供暖,“开启了中国核能综合利用新篇章”。
对此,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副会长田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的确是中国核能供暖领域发展的一件大事,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接受核能在供暖领域中的应用。
他同时指出,海阳核电厂供暖是利用热电联产实现的,有很大局限性。
他解释说,这种核热电联产的供暖方式依赖核电站建设和运营,而核电站数量有限且远离人口聚集区,输送热损失较多,接入市政供暖管道等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与核电站热电联产供暖相比,专门用于供暖的小型核反应堆由于参数低,具有广泛适用性且可建在城市近郊,被视为核能供暖发展的主流方向。
在用于供暖的小反应堆的建设、运营方面,中国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如何?田力的回答是“非常成熟”。
他说,核能供暖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新鲜,但是对于业内来说,实在是老话题,中国已经进行了近40年技术积累,并且形成了多种技术路径。
他介绍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团队就成功利用池式研究堆实现向本校3幢面积1.6万余平方米的建筑物供暖。
除了池式堆外,清华大学之后又走出另一条核能供暖反应堆技术路径即壳式堆,后来国内又研制出池壳混合堆。
2015年,新核(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蓝光热井”常压池式核能供暖系统。
2017年11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改造后的“49-2”池式堆进行城市供暖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充分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中国核工业集团以此为契机发布了其主流产品400兆瓦的“燕龙”池式供热堆,作为基本热负荷的承担者,可以为约2000万平方米供暖,服务20万个家庭。
适应需求强势回归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东北、华北等地多个城市有意向甚至列入计划采用核能供暖。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非技术原因,这些意向或计划后来都没有变成现实,核能供暖话题慢慢冷下来,相关技术也渐渐淡出公众视野。
近年来,随着治理空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被放在日益突出的位置,传统上的燃煤锅炉作为北方冬春季空气污染主要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