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指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继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后,碳达峰、碳中和再次被重点提及,并受到此次两会委员、代表们的热烈讨论。
在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锐看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关键,是要构建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和监管约束的多向引导机制,探索全社会协同的实施路径。
他表示,在各行业低碳转型,以及社会公民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 清洁能源迎来更大市场空间一个月前,赵锐在参加成都市两会时,带来了一份关于开展碳标签探索与实践的提案,提出要以碳标签为量化载体,营造低碳绿色的新场景,通过实施会议碳中和、景区碳中和等方式,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赵锐看来,这将有力推动社会各界开展碳中和、碳达峰工作,也将为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清洁能源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一方面,煤、气、油等传统化石性能源面临能源清洁化的要求,同时风、光、核、氢等清洁能源规模和占比要进一步提升。
”赵锐认为,风电、氢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相关产业可能会得到金融及政策的大力支持。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
赵锐表示,现阶段我国绿色技术总体水平还不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还需落实相关政策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政策鼓励、商业激励、监管约束 多向引导低碳生活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工作?赵锐认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碳排放相关政策标准体系,构建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和监管约束的多向引导机制,探索全社会协同的实施路径,形成点面结合的全领域低碳转型格局。
对政府而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能、低碳宣传教育,积极推广低碳社区、低碳建筑等试点工作。
赵锐曾表示,要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实施会议碳中和、差旅碳中和,以成都举办某大型会议为例,会议期间需印刷大量的纸质材料,产生大量交通排放,可以在龙泉山等地通过植树造林,去中和会议产生的碳排放。
“从行业来看,要深入探索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加速能源供应链的绿色升级;其次,通过正向鼓励和反向约束等措施,倒逼制造业等绿色转型,提升产品绿色品质。
”赵锐说。
对公众来说,要注重培养低碳生活意识和消费理念,例如优先选择公交出行、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
赵锐特意提到了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即通过碳积分兑换普惠商品或服务的方式,对公众节能减碳以及相关环保行为予以奖励。
“用积分的形式增强了老百姓的参与感、获得感,”赵锐表示,这有助于促进全民参与低碳减排,营造全社会共促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肖皓月编辑 陈怡西(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