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三峡大坝投入2500多亿,如今民怨四起,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3   来源:风电塔筒   作者:风电招聘   浏览次数:95
核心提示:三峡大坝投入2500多亿,如今民怨四起,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本?三峡巨坝铸梦千秋(一)波澜壮阔的长江说到中国的"母亲河",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这条浩瀚的江河自古就是中华大地上滋养文明的水脉。从长江上游雪山峰巅处发源,奔腾向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公里,横贯了中国广袤腹地,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生命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记。然而,这股滔滔不绝的江水,也往往能给沿岸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历史上长江沿岸曾经多次发生过特大洪水,每次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1954年为例,当年长

   

三峡大坝投入2500多亿,如今民怨四起,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本?三峡巨坝铸梦千秋(一)波澜壮阔的长江说到中国的"母亲河",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
这条浩瀚的江河自古就是中华大地上滋养文明的水脉。
从长江上游雪山峰巅处发源,奔腾向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公里,横贯了中国广袤腹地,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生命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记。
然而,这股滔滔不绝的江水,也往往能给沿岸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历史上长江沿岸曾经多次发生过特大洪水,每次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以1954年为例,当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近3.7万人死亡,4000多万人受灾,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
这样的惨烈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这股难以控制的自然力量,中国人民自古就孜孜不倦地寻求对抗之道。
从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到开展人工降雨、增强防洪能力,无数前人都为了缓解江河灾害而不懈努力。
可是,所有的尝试,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下游地区反复出现的严重水患问题。
(二)蓄水巨坝的构想1944年,在国民政府的邀请下,一批来自西方的专家来到中国,对长江流域进行勘察调研。
他们立即被长江雄伟的水能所折服,认为只要能够在长江上修建大坝,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但令这些专家失望的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经济实力太过薄弱,根本无法承担得起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长江。
他们邀请苏联专家来华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给出了积极的评估结果,只要中国愿意大量投入资金,完全有可能在长江上建成一座巍峨的大坝。
只可惜,中苏关系在此时突然恶化,苏联专家不得不匆忙撤回,这个宏伟的蓄水工程也再次被搁置。
1984年,中央党委和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初步确定控制水位为150米。
这个决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众多知名专家纷纷表态反对。
他们认为,工程建设需要耗资高达2000多亿,这对当时还处于温饱线的中国来说负担实在太重。
而且,一旦大坝修建完成,大量历史文化遗产也将被淹没,后果不堪设想。
更有人提出,一旦发生战争,三峡大坝极有可能遭到敌军的轰炸,倾泻而下的洪水将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三)决心一搏的三峡工程虽然遭到了强烈反对,但中央党委和国务院仍然决定为这个工程绿灯。
1993年,在近2000名专家学者的投票中,超过90%的人都赞同修建三峡大坝。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这座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型水利工程,总投资达2500多亿元,用时12年才最终竣工。
在建设过程中,无数文物古迹不得不被迫移或者遗弃,这无疑给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带来了沉重损失。
但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拯救和保护最有价值的文物古迹。
科学家们提出了诸如"无压容器"等创新保护方案,最终成功将一些珍贵文物遗产安全转移。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竣工,标志着这一蓄水巨坝的落成。
据统计,全长600多公里的大坝,装有26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000亿度电,相当于减排2700万吨标准煤和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此巨大的发电能力,让三峡大坝一经建成就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
与此同时,大坝的蓄水调节功能也给沿江地区的防洪减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自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上告别了曾经频发的特大洪水,减轻了沿岸人民的灾难恐慌。
(四)阻碍与质疑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自2006年投入运营以来,周围地区的民众对大坝的评价并不尽如人意。
一些人认为,这座耗资巨大的水利设施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想象中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民生问题。
比如,大坝兴建后导致的水位上升,使得大量村落被淹没,数十万移民被迫搬迁。
而这些移民中不少人无法适应新的居住环境,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此外,大坝的拦截作用也使得上游淤积了大量泥沙,下游水量骤减,引发了干旱等生态问题。
还有一些人指出,三峡大坝的发电收益远远无法抵上建设和维护的巨额开支。
他们认为,这座工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劳民伤财"的白象建筑。
不少专家学者也表示,三峡大坝一直在亏损,远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五)功过并存的三峡事实上,对三峡大坝的利弊进行全面评估并非易事。
这座宏大工程的影响确实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积极成果,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从电力生产来看,三峡大坝每年可发电数百亿度,相当于减少2700万吨标准煤的消耗,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贡献巨大。
同时,其平稳的水面还大幅提升了沿江地区的航运能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三峡大坝本身也成为了一处备受关注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但不可否认,大坝建设也给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大量的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许多珍稀鱼类濒临绝迹;移民搬迁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有的人至今仍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此外,大坝的蓄水调节作用也导致了上下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综合来看,三峡大坝的建设无疑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工程的兴建,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抗争中不懈努力的缩影。
虽然不可能完美,但只要继续加强科学规划和生态保护,三峡大坝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应对自然灾害、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薪火相传的中华气魄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同自然抗争中创造的又一奇迹。
从理想到现实,从构想到落成,这座巍峨的水利巨坝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阻力,最终喜提竣工,关键在于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气魄。
正如毛主席当年所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愿意付出沉重代价,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
三峡大坝的修建,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今天,这座堪称"世界奇迹"的工程已经运行18年。
它不仅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电站,更成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标志。
从黄河之水到长江之源,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都在同自然抗争,努力谱写着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在这条滚滚东去的母亲河边,无数中国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种开创精神。
他们用双手凿开大地,用智慧改写命运,用不懈努力谱写新的传奇。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也是支撑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力量。
三峡大坝砥砺铸梦(承接上文)三峡工程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备受质疑,但最终却成为中国人民掌控自然的又一座丰碑。
那么,这座气势磅礴的水利巨坝究竟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三峡大坝的建成彻底解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严重水患。
自1954年以来,这一带反复遭受的特大洪水,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自从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地区内的洪涝灾害大幅减少,沿江数亿人民终于摆脱了洪水的困扰,获得了安稳的生活环境。
这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一大利好。
,三峡大坝的配套发电设施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座世界最大水电站每年可发电1000多亿度,相当于减排近3000万吨标准煤。
与燃煤电厂相比,三峡水电不仅更加清洁环保,而且运营成本也大幅降低。
这些优势无疑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再者,三峡工程还切实改善了长江流域的航运条件。
大坝上游水位提升后,船只可以直接通过新修建的三峡船闸,大大缩短了航行时间。
这不仅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然,三峡大坝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移民安置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但只要中国政府继续加大保护和治理力度,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未来,三峡大坝必将成为继黄河治理后又一个中华民族顺应自然、造福子孙的经典工程。
正如一位资深专家所言:"三峡工程是一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复杂工程,既有光辉成就,也存在棘手难题。
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大坝就一定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未来的强大推动力。
"这句话也许最能概括三峡大坝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滔滔长江,奔腾不息。
在这股亘古 流淌的江水中,中国人民书写着民族复兴的历史篇章。
三峡大坝就是这伟大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将永载中华民族救国兴邦的丰功伟绩。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峡大坝定会成为引领中国永续发展的巍巍丰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