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贵定:贾戎“高原”的脱贫攻坚风景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3   来源:风电招聘   作者:风电齿轮箱   浏览次数:66
核心提示:“斗天斗地贾戎人民有志气、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地处昌明镇海拔1500米偏远高寒地区的贾戎村刻写在村委会旁巨石上的大红标语,也是贾戎村党支部带领全村1490名党员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绘就贾戎“高原”脱贫攻坚亮丽风景线的精神写照……贾戎村社会主义核心石 选能人,搭好班子齐修路,关键靠支部“以前我们这里地都荒着呢,山高,土地也比较肥沃,我看我们就搞分层种养殖,准得行。”“高山畜牧养殖、冷凉蔬菜种植及山地风情观光是我的兴村思路。”这是2015年春节前,贾戎村党支部书记袁华宁组织召开的外出务工返乡群众

   

“斗天斗地贾戎人民有志气、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地处昌明镇海拔1500米偏远高寒地区的贾戎村刻写在村委会旁巨石上的大红标语,也是贾戎村党支部带领全村1490名党员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绘就贾戎“高原”脱贫攻坚亮丽风景线的精神写照……贾戎村社会主义核心石 选能人,搭好班子齐修路,关键靠支部“以前我们这里地都荒着呢,山高,土地也比较肥沃,我看我们就搞分层种养殖,准得行。
”“高山畜牧养殖、冷凉蔬菜种植及山地风情观光是我的兴村思路。
”这是2015年春节前,贾戎村党支部书记袁华宁组织召开的外出务工返乡群众座谈会上的一幕。
会上,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优秀创业青年陈志红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像这样的座谈会,袁华宁支书已经坚持召开了5年。
2010年当选村干部以后,袁支书每年都要利用春节前后,把在外打工的村里年青小伙召集在一起,听大家介绍外面的世界,为家乡的发展出主意。
村支“两委”围坐在草地上共谋村级发展计划 袁支书也是在广州闯荡过几年的,但他毅然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回到家乡做起了一名村官。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大家一起干才有出路”,他把目光瞄向了村里面在外打拼的优秀青年,陈志红就是这样走进了他的视线。
陈志红2000年就前往广州打工,一去就是十几年。
2016年返乡过春节时,在昌明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鼓励和带动下,参加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及SYB(创业)培训后,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他亲自到广东、福建等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销售渠道,说服在广州打工的亲戚朋友入股,总投资500万元,回乡创立贵州省大田生态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原生态山羊养殖。
在与村支书袁华宁的不断交流和引导下,陈志红感觉在外打拼只能自己富,只有回家带着群众富,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思想上的进步,使陈志红迫切的想要加入党组织,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6年换届,袁华宁又做起了陈志红的思想工作,动员他报名参选村委会主任,踏实肯干、深受群众好评的陈志红最终高票当选了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贾戎村专业合作社全貌 “贾戎村的出路在哪”?袁华宁和陈志红搭建班子之初也曾感到迷茫。
贾戎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由于东面没有出路,只有一条从西边进村的道路,一个口子进去一个口子出来,跟一个口袋没有什么区别,一直被外界称为“口袋村”。
“破袋”先“破路”。
为打破大山的阻隔,村党支部积极与中广核风力发电基建项目部联系沟通,申请获得批准修通毛坡组与麻江县交界接壤,实现麻江到贾戎道路的贯通,打通“口袋村”东边没有出路的局面,撕开了“口袋村”与外界交流的第一大“口子”。
有了通往外界交流的道路,还必须打通“产业路”。
从贾戎寨到风力发电草场全长4公里多的产业路,需要占用群众大量土地,经过多次深入各组做群众思想工作,大家慢慢转变思想,自愿让出土地,袁华宁和陈志红就带领村支“两委”一道,不分昼夜投入修路中,两人自费投入30多万修通了毛路。
今年,修建的产业路获得县交通局“组组通”项目支持,全部进行水泥硬化,并将拓宽到4.5米宽。
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纷纷返乡创业,如今,“回乡创业”已成为贾戎青年的新时尚。
兴产业,物质扶贫谋思路,核心在干部外联的“交流路”与发展的“产业路”修好后,贾戎的产业在何方?成了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立足贾戎高寒山区的特点,结合实际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变得迫在眉睫。
村党支部经过盘算,念起了“山字经”。
决定由支书袁华宁跑镇里面找项目,主任陈志红到沿海闯荡过的地方找市场,经过一番合计,最终决定利用贾戎村高差大的地域特点,分级发展产业,利用山脚的农田种植反季节蔬菜,利用山上的天然草地发展肉牛、黑山羊养殖。
贾戎村发展黑山羊养殖 “想到就做,说了就干”。
由村支书、村主任带头入股成立的贵州省大田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养殖肉牛150头,黑山羊400多只,采集“公司+农户”的优良模式,带动18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合理分配利益,让贫困户不仅能在公司务工获得收入,还可以参与年底分红。
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贾戎村牛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群众流转集体土地,发展高山特色生态畜牧养殖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贾戎9组30户村民主动让出组集体100亩土地,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中,与村集体签订养殖协议,发展育肥牛养殖,现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40余万。
同时,与“四好家庭户”、“星级文明户”等签订合同,实行“订单化”生产和销售,解决贫困户散种散养、单打独斗的问题,切实增加了农户种养殖收益,拓宽全村富余劳力就业及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与集体增收“双赢”。
贾戎村肉牛养殖基地 “出去打工回来,看到我堂哥陈志红的大田公司在做养殖,也带动我们,让我们大家一起搞养殖。
”在外打工的陈志方回乡赶上了村里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陈志方在村里的带动下,创办了贵州省雪库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定贾戎众发畜牧养殖场,目前合作社里已有20个成员,其中17户是精准贫困户,整个养猪场一年可出栏近千头,对于未来的发展景象,陈志方信心满满。
现在,在村支“两委”的示范带动下和县、镇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像陈志方这样的养殖大户陆续建立种养殖合作社,许多项目也在陆续启动中,贾戎村在全镇率先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紧密相连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从“交流路”、“产业路”到群众思想,“口袋村”的“袋子”一一被撕开,被称为“口袋村”的贾戎正经历着一场“破袋”的蜕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在不断增强,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颂党恩,思想扶贫闯新路,小康是全部“山多坡陡,海拔落差大,村寨住户规模小,居住分散,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每一样都是贾戎村扶贫攻坚要啃的‘硬骨头’”,看着村民一天天富起来,支书袁华宁感到时刻不忘颂党恩、用斗天斗地的决心改变村寨的面貌尤为重要。
贾戎村党支部抓住“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个关键,紧紧围绕“山山寨寨有敬语、村村组组树村规、家家户户明家训、老老少少颂党恩、人人处处显先进、事事物物是景观、山乡环境处处美”的目标,结合贾戎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把贾戎寨作为示范创建点,修缮贾戎寨“爱乡亭”、树立村规民约碑、利用山崖刻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岩”、在水井边树“饮水思源碑”、绘制孝老敬亲、爱国爱家农村画、利用废弃簸箕制作思想扶贫永久性标语、利用废弃石磨等在各家各户立家训明家规,因陋就简变废为宝,形成处处事事物物是景观,让群众时时感受思想教育,激发脱贫的信心和动力。
扶贫标语 全面小康不光是物质上的致富增收,更是精神上的“涅槃”。
如今,走进贾戎村,一派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村民们门前的菜园里被精心打理过的花花草草,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被美丽风景环绕的贾荣寨一派祥和,村民“勤俭持家、以和为贵”的好家风,就像村口刻的大红标语一样。
无论是拿着锄头锄草的农妇,还是背着书包上学的孩童,无论是山坡上放牛羊的牧人,还是拿着扫帚清扫通组道路的农民,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的身上,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焕发着自信和自豪。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贾戎村党支部信心百倍,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不等、不靠、身先士卒的实干精神,以及不气馁、敢试、敢闯的创新精神,谱写了贾戎“高原”的脱贫攻坚赞歌,筑就了别样的风景。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