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3000多期的《鲁豫有约》无法拼凑出陈鲁豫的真实面貌。
在台前,鲁豫总是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存在,幕后她也鲜少分享私生活。
这种刻意的“隐藏”,放在明星身上或许是一种人设,但对于鲁豫来说,却是她作为记者、主持的职业素养。
《鲁豫有约》开播至今已有22年,上万人接受过陈鲁豫的采访。
凭借着极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被观众评价为“主持一姐”。
面对争议,从前的鲁豫鲜少回应。
然而最近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上,她却选择将全网对她的吐槽带到台上变成段子,自嘲式玩梗:“在鲁豫面前问真的吗,就相当于在鲁班面前弄斧,关公面前耍刀”,让观众会心一笑。
这些年来,鲁豫一直在拥抱变化,成为脱口秀评委只是她众多新身份的其中一个。
她将旧节目升级为纪录片式的《鲁豫有约一日行》,发起“鲁豫观影团”和影评频道“陈鲁豫的电影沙发”,同时也是ELLE的专栏作家。
由她主持的女性向播客《岩中花述》,真挚、坦诚、温和的谈话风格更是广受听众好评。
在近期播出的几期《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里,鲁豫的存在就像一把温和的剑:丰富的采访经验和学识素养,让她能够透过段子精准理解选手想要表达的本质。
比如点评漫才段子时,鲁豫能看到选手将日本语言特有的无厘头转换成更本土化的表达;遇到男性选手聊化妆,鲁豫更关注对方是否陷入了刻板印象的陷阱。
多年的采访经验让鲁豫养成了“先输入再输出”的习惯,她对脱口秀的理解,恐怕已经达到了专业级别。
例如在点评选手梓晗时,她提到自己曾经听过选手做的播客,甚至改变了自己对脱口秀的审美;面对自带ppt上场的选手,鲁豫认为对其他选手不公平而选择了不拍灯,同时也引经据典,表达她心目中一场好的ppt脱口秀应该是什么样子,让人心服口服。
这一季脱口秀最大的看点之一,还在于有越来越多的女脱口秀演员大胆谈论女性议题,比如“拒绝月经羞耻和卫生巾羞耻”、“解决容貌焦虑是社交媒体催生的伪需求”等等,通过段子谈女性遇到的困扰,提出女性的真实诉求。
在节目中,鲁豫也多次力挺女脱口秀演员,成为女演员们的底气:“我觉得每一个脱口秀女演员,在这个舞台上,她一定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去讲。
”节目播出后,一众脱口秀女演员在播客《小fool人》中向鲁豫喊话:“鲁豫老师往那儿一坐,就是我们所有女演员的定海神针”,鲁豫也随之回应着“我们是彼此的底气”。
比起告诉女性该做什么,“我一直都在”是更温柔而有力量的鲁豫式表达。
就像她在《出走的决心》观影活动中说的那样:“我为所有在路上的女人们感到骄傲、感到高兴”。
鲁豫和GIADA合作开设的女性向播客《岩中花述》,更是女性力量在场的最佳显现。
作家、演员、音乐人、译者、心理学家、文学博士、建筑师……每一期的访谈嘉宾身份各有不同,她们和鲁豫之间的对话,跨越了年龄层、职业和生活背景,让听众感受到优秀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相互托举的美好情谊。
比起荧屏访谈,播客对话的形式对于鲁豫来说是更松弛的,也让听众真切感受到了鲁豫强大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女性议题的深刻理解。
例如,张春聊到自己长胖之后发现穿男装的诸多好处——大口袋、耐脏、可选择的腰围和腿长可以分开选择,但女装尺码往往等比放大,让鲁豫感叹“男性可以自由生长,女性却需要按比例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再例如,当和Melody谈论爱情,鲁豫辣评“把吃苦浪漫化是对女性的荼毒”。
在感情这一题,可以相信浪漫,但不要把吃苦浪漫化,只有女性能拯救女性自己。
鲁豫还会和女嘉宾们讨论消除性别指向的用语,鼓励更多女性创作者走上牌桌……她说:“苦与乐都让花朵自己来述说”。
如今《岩中花述》来到第七季,鲁豫显然更敞开、更从容了。
每一期的节目让鲁豫的形象更亲切、饱满,就连听众粉丝都表示鲜少看到这一面的她。
24岁时,鲁豫在央视初露锋芒,一举获得“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的称号,到如今54岁的她在事业上全面开花,入行30年来,那份未曾消失的灵气与丰富的人生阅历相互加持,让她不断在竞争激烈的牌桌上书写女本位的故事。
多年和各界名人打交道的经历,曾让鲁豫形成了易焦虑、易内耗的人格。
如今的她卸下了许多昔日包袱,内心变得愈发柔软、坦然。
她说,不能怪别人看不到真正的她,因为曾经“确实藏得太深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她说,她越来越喜欢那些虽然不再年轻,但是永远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人。
因此比起从前的倾听和发问,如今鲁豫更愿意主动发声,态度犀利、好恶分明,就像她最近在《圆桌派》里说的那样:“我54岁了,有什么不敢说的。
” 在接受ELLE采访时,鲁豫表示自己的事业初心其实是成为一名翻译。
对于出身于翻译世家的她来说,翻译实际上是在搭起一座桥,连接不同的文化和故事。
图源:微博、腾讯视频、小宇宙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