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已被废弃多年,作为人类史上首次、也是唯二的7级核灾难,发生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事故,至今都让全世界记忆深刻,也给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而极不寻常的一点是,在俄罗斯发起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这座危险的废弃核电站,居然成了两军争夺的焦点之一。
据环球网报道,俄军正在攻占切尔诺贝利核设施,与乌军爆发了激烈的交火。
战斗过程中,一处核废料存放设施被摧毁。
有乌克兰官员称,乌军已失去了对该核设施的控制,战斗整整打了一夜。
一座废弃的核电站和其周围存放的核废料,为何会让俄军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去攻占?这或许与核威慑的机制原理有关。
虽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早已被废弃和封锁,但若不是被“石棺”封闭,破损的反应堆堆芯仍会对外释放巨量的核辐射。
同时,大量核废料也被安置在核电站周边地区。
从军用武器的角度来说,核电站使用的民用级核材料的铀-235的丰度,远远达不到武器级核材料的标准,无法被用于制造核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就没有军用价值。
虽然造不出核弹,但其依旧可能被乌方用于制造核脏弹。
什么是核脏弹?核脏弹是指具有放射性、非核武器的武器。
它装填着放射性材料,爆炸的时候将放射性物质抛射散布,造成相当于核放射性尘埃的污染,造成灾难性的生态破坏。
可以说,在爆炸性破坏力方面,不产生核爆炸的核脏弹远不如正儿八经的原子弹或氢弹有威力,但其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依旧能给对手和爆炸区域带来极大的破坏。
从核威慑的机制原理来看,核战争一旦爆发,交战双方的目的就并非是为了打赢,而是为了确保自己不是唯一的输家,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核战争没有赢家”。
作为具有绝对毁灭性的武器,核武器若被投入使用,意味着吃到核武器的国家即将面临亡国灭种,此时一切的战争伦理和人类道德等观念,都将在国家灭亡面前丧失存在基础和意义。
故遭到核攻击的国家,也必将以全部手段对敌国发起报复,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同样回敬核武器,只有将敌国的一切文明也用核武器彻底毁灭、回归白纸,才能保证自身不是唯一被毁灭的一方。
而对当前的乌克兰来说,倘若其走投无路,不排除泽连斯基政府会想到以类似的方式同俄罗斯“玩命”。
尽管核脏弹不属于核武器,但其却可能成为乌克兰最后的一张牌。
对于“战斗民族”来说,这固然属于相对有限的威胁,不过考虑到核脏弹的心理威慑力、生态灾难处理起来的难度和成本,尤其是一旦被投入河流中,可能对流经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破坏,俄军确实有必要防止乌政府在万般无奈之时的“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