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能源项目建设的高速展开,各地新能源配储也从鼓励引导逐渐成为并网标配。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全国已有25个省份陆续出台了新能源配储政策文件,其中配储比例为10%2小时的省份近15个,更长时长、更高比例的配置要求也正在浮现。
(各省份风电光伏项目配储情况表)从各省、市下发的文件来看,各省甚至同省不同市对新能源配储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这些比例和时长到底是什么意思?项目配储后整体成本又该如何计算?各省配储比例和时长如何理解?先来了解一下储能电站的单位含义。
与光伏电站和风电站不同,储能电站的单位由两部分组成,即“MW/MWh”,不要小看这种表述,它至少包含了三重含义,是储能项目规模最简洁直观的表述方式。
其中,“MW”是电池功率的单位,是指电化学储能装置在一定的条件下,所能输入或者输出的功率。
分别称“额定输入功率”和“额定输出功率”,单位有W、kW、MW,换算比例都是1:1000。
“MWh”则是电池容量的单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电池放出的电量,也是衡量电池性能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单位有Wh、kWh、MWh,换算比例也是1:1000。
至于中间的“/”,本身没有意义,有些文件也会用“()”代替,但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功率与容量的比值,也就是储能的作用时间尺度。
比如一座100MW/200MWh的储能电站,就表示这是一座2小时可以充满的电站。
比值越大,充电时间就越长,即时间尺度越长,反之亦然。
在计算储能项目单价的时候,通常只需要用总造价除以电池容量,即单位“MWh”前显示的数字就可以了。
换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通常是转换成“元/Wh”进行计算。
接着我们来解读一下配储比例和时长的含义。
以河北南网“保障性并网项目需配置一定比例储能或购买储能调峰服务15% *2h”为例,前面的“%”,指的是配储比例。
比如,在该地区新增光伏装机10MW,那么配储比例最低100*15%=1.5MW起。
后面的“2h”则指的是连续放电时长,也就是储能设备额定功率下连续放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
那么也就意味着需要配置一座1.5MW/3MWh的储能电站。
光伏项目配储成本怎么算?理解了配储比例和时长的含义后,下面就来看一下“光伏+储能”项目的成本该如何计算吧~仍然以河北南网为例,假设要在当地开发一座10MW的光伏电站,根据政策要求和以上分析,投资方需要配置一座1.5MW/3MWh的储能电站。
按目前的实际中标价格来看,集中式光伏项目大EPC中标均价为3.66元/W,2小时储能EPC中标均价1.27元/Wh,带入计算得:总成本=光伏电站成本+储能电站成本=10000000*3.66+3000000*1.27=40410000(元)那么如果需要配备其他时间尺度的储能电站该怎么计算成本呢?例如内蒙古是要求“新建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配建储能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15%,储能时长4小时以上。
”由于4小时的储能系统不是主流产品,按照常规项目估算价格水平就不准确了,而是需将储能变流器、电池等设备和安装成本,分开计算。
据最新价格水平显示,当前国内储能变流器单价约为0.15元/W,锂电池单价约0.5元/Wh,则其他设备、辅材、人工、运输等成本=【储能电站总成本-储能变流器成本-锂电池成本】/总容量=[3000000*1.27-(0.15*1500000+0.5*3000000)]/3000000=0.695(元/Wh)。
如果开发一座10MW的光伏电站,当地政策要求配储比例为仍15%,时间尺度为4h,那么投资方需要配置一座1.5MW/6MWh的储能电站。
储能电站成本=锂电池成本+储能变流器成本+其他设备、辅材、人工、运输等成本=0.5*6000000+0.15*1500000+0.695*6000000=7395000(元)则总成本=光伏电站成本+储能电站成本=10000000*3.66+7395000=4399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