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风电之家/ 团队
4月2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聚焦国内规模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海上风电场——华能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对项目进行了实地采访直播。
据悉,该项目采用中国海装造国产化海上风电机组,当前项目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即将于6月末建成投产,成为十四五时期首批投产的大规模海上风电项目。
风电发展势头强劲。
公开数据显示,即便是面临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全年装机量依然超过3G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50.45%,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放缓的重要力量。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2020年9月22日,中国提出“30·60”目标,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魄力和决心。
从全球历史数据来看,当前海上风电开发大多集中在欧洲北海地区,而中国也为海上风电设定了颇具雄心的发展目标。作为疫情之后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十四五”期间,中国海上风电必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早在2008年,中国海装开始了海上风电领域的探索。在我国发展海上风电的过程中面临着成本较高、技术缺乏有效验证、标准缺失等一系列掣肘因素的背景下,中国海装率先打开局面,研制出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5MW海上风电机组,并首次在江苏如东批量化应用,对国内海上风电机组的技术走向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国海上风电探索大机组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在正在吊装的5MW风机是我国目前海上的主力机型,平均转一圈,就能发五度电,一个小时就能发五千度电,可满足一个家庭的两年用电。”央视记者在直播中介绍道。
中国海装华能如东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如东县近海省管区东侧的牛角沙,项目采用的正是中国海装自主研制的海上风电机组,目前,该项目已有部分机组并网发电,并网机组运行良好,平均可利用率达99.38%。
针对卡脖子问题,中国海装早先便开展了技术攻关和试验测试,本次央视聚焦的华能如东海上风电项目机组的国产化率达70%,其中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机架等主要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目前该机型可实现95%的国产化率,叶片除巴萨木以外的原材料国产化,如树脂、胶黏剂、玻纤布,主轴承、齿轮箱轴承、发电机(含绕组材料、轴承等)、变流器(包括IGBT核心元件)、主控(包括PLC核心器件)、变桨等部件国产化。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海上风电整机国产化,对促进国内风电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海装大型国产自主海上风电机组处于零部件生产、测试关键阶段,各项工作积极推进,计划5月底在华能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吊装,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被业内称为国内海上风电“抢装年”。步入海上风电发展快车道,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海装将深耕自主创新,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迭代,助力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美好愿景。
来源 中国海装品牌官微
向海图强 挺进深蓝 ——中国海装助力海上风电降本增效
中国海装LiGa大数据中心积极拥抱风能数字化时代!
“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海装又获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