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航运、工业和电力等高排放领域,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着生物天然气、绿氢、绿甲醇和绿氨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日前召开的2024全球能源转型大会专题会——绿色能源国际认证与气候合作大会上,与会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
王志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绿色产品认证需在五方面下功夫在推进全球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和利用市场机制推进低成本减碳,应该是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选择。
中国对于建立绿色产品的认证机制——碳市场机制、绿色电力证书机制、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以及在将绿色产品纳入强制性的监管体系和自愿性的市场交易体系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与此同时,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绿色产品认证、绿电认证,政府组织、国际组织、有关国际NGO也进行了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但是,在绿色产品的认证、国际互认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即中国以碳为重点的认证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从标准建设来看,中国虽然基本等同采用了ISO相关的标准,但是从具体应用层面看,大多数是处于研究探索技术规范的制定和产品碳认证的起步阶段。
同时,在认证方面,虽然我们与有关国家地区一些国际组织进行了大量的对于绿色电力以及绿色电力证书认证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且在操作层面也有分歧,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一是坚持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下,绿电和相关产品在国际互认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能源资源的禀赋,不同的经济发展需求上的差别形成合理共识。
二是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对绿色产品的认证和互认。
能源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领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在能源合作的过程中,中国通过传播经验、分享技术,在绿电等绿色产品认证互认中加强沟通,大大加快有关国家能源转型和碳排放成本经济的步伐和进程。
三是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积极共享低碳技术。
设置贸易壁垒、人为阻断全球能源的交流与合作,会严重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与努力,影响全球低碳转型的进程。
各国不仅应该共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技术,还应共享能够给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积极作用的技术。
四是加强中国与相关组织在绿电、绿证,以及相关产品碳足迹核算跟踪标准互认等方面的合作。
既要从原则、规范层面进行沟通,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是探索不同层面(如企业和企业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在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前提下的绿色产品的互认合作,或者共同开展互认的标准制定。
代姚南网碳资产公司总经理推动绿色能源产品标准国际化探索与实践绿色能源产品,如绿电、绿氢、绿氨和绿色甲醇将成为未来能源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除了绿电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外,绿氢、绿氨和绿色甲醇领域还没有统一、详细的标准。
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四方面发力:一是在绿色能源产品的认证方面,整个绿色能源产品标准体系是不完备的。
绿电应该通过在“发输配售用”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同时建立中国绿证核销体系,这样和国际通行做法进行接轨。
另外,加强绿氢、绿氨和绿色甲醇在“制储输用”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建设,以满足这些领域商业化大力推广的要求。
二是积极加强和国际的对标,联合国际力量高规格打造国际化标准体系,对接绿色能源的相关国际机构,充分吸取国际经验,逐步建立起国际互认的绿色能源产品标准的体系。
在此过程中,在国际互认和中国特色方面需要做好平衡。
三是全国一盘棋,做好统筹分工,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央企、国企碳资产公司熟悉市场、对接政策的综合优势,以市场化产业需求为牵引,建立“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机制。
四是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能源认证机构。
发挥行业协会、认证机构、学术界等各方力量,培育一流的绿色能源认证机构,助力中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联系方式:010-64523406投稿邮箱:1029926159@qq.com编辑:孟莹校对:梁国华审核:常斐 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