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国家电投:“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微型样板助推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2   来源:风电滑环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82
核心提示:8月5日,“央企入滇”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云南国际”)。现场,记者了解到,十余年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已成为云南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自入滇以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高举“建设一流零碳能源智慧企业”大旗,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战略,坚持走清洁能源发展道路,彰显能源央企本色,为推动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国家电投云南国际在滇建成云南单体规模最大的山地风电场“打挂山风电场”和中国首个风水互补示范风电场“大荒

   

8月5日,“央企入滇”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云南国际”)。
现场,记者了解到,十余年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已成为云南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
自入滇以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高举“建设一流零碳能源智慧企业”大旗,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战略,坚持走清洁能源发展道路,彰显能源央企本色,为推动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国家电投云南国际在滇建成云南单体规模最大的山地风电场“打挂山风电场”和中国首个风水互补示范风电场“大荒山风电场”。
截止2021年6月,国家电投云南国际电力总装机容量34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100%,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云南第一、光伏发电装机位居云南第一、风电装机位居云南第二,已累计发电609.67亿度,按2020年全国火电机组供电标煤耗306.4克/千瓦时计算,相当于每年已节约标准煤2438.69万吨,年均约减排二氧化碳6078.43万吨。
期间,为践行生态文明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修复理念,助力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牌,国家电投云南国际率先在云南省电力行业吹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集结号,针对石漠化区域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土壤保水肥能力差等特点,从水土保持出发,利用领先的集水、灌溉技术结合有利于土壤修复的作物种植、养殖,“以光促保”,将光伏发电项目与与云南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在石漠化问题较为突出的昆明东川区建成全国首个“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微型样板(1.04MW)项目,开创云南乃至全国石漠化生态修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生态健康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重目标。
据了解,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7亩,由光伏板集雨、水窖储水、旱季滴灌、分区绿植(养殖)、绿色发电五大系统工程组成,创新性利用光伏组件收集雨水,在光伏板下方设集水槽,在山坡设置集水沟,使光伏板和山坡成为充沛的水资源集蓄通道。
集蓄的雨水引到坡脚排水沟后进入分区集水水窖,项目水窖和高位水池年总蓄水量可达700多立方米。
旱季到来时,高位水池中的蓄水便通过覆盖全场的灌网滴灌系统为区域生态系统提供旱季“保命水”。
此外,项目还充分利用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耐旱植物、农作物,试养殖高原鹅,光伏阵列在减少蒸发、保水蓄水的同时保持了植被生长所需的基本光照,加速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和生态修复进程,促进土壤改良和局地小气候改善。
形成了集生态培育、集水灌溉、清洁能源、景观游憩、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协同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项目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装机容量1.0297兆瓦,每年可提供131.6万度清洁电能,实现自给自足、余电利用的“生态-能源循环”体系,既能获取清洁电力,又可助推石漠化区域提升生态健康水平,实现区域生态健康、协调发展、土地集约化的多重发展目标。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