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2023年,都刮过哪些“妖风”?——西北太平洋台风季年终总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2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滑环   浏览次数:71
核心提示:2023太长不看黑话版2023年度台风周期结束,主要台风源地抓住当前阶段气候变暖风口,对齐历史高活跃台风周期水平,以厄尔尼诺为抓手,深度复盘自身横向能力分布,完成从数量到质量的重要转化,受到菲东洋面的热量沉淀赋能,与冷空气形成组合拳,精准打击登陆地带的痛点,低成本实现超预期的“业绩”。“苏拉”“海葵”同台共舞往年堪比超生游击队的西北太平洋,2023年从风暴生成数量上看大幅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6个),全年仅生成16个热带风暴,外加一个从东北太平洋转移过来的风暴“多拉”,总计17个,齐平东北太平洋(17个),

   

2023太长不看黑话版2023年度台风周期结束,主要台风源地抓住当前阶段气候变暖风口,对齐历史高活跃台风周期水平,以厄尔尼诺为抓手,深度复盘自身横向能力分布,完成从数量到质量的重要转化,受到菲东洋面的热量沉淀赋能,与冷空气形成组合拳,精准打击登陆地带的痛点,低成本实现超预期的“业绩”。
“苏拉”“海葵”同台共舞往年堪比超生游击队的西北太平洋,2023年从风暴生成数量上看大幅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6个),全年仅生成16个热带风暴,外加一个从东北太平洋转移过来的风暴“多拉”,总计17个,齐平东北太平洋(17个),不如北大西洋(20个)。
2023全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与低压路径汇总图(维基百科)只看数量,2023年算是台风并不活跃的“小年”。
然而,看“质量”就全然不同。
仅仅17个风暴中,有8个达到了超强台风级,超强台风率接近50%,这一数据直接秒杀此前绝大部分风季。
以往平均每年生成8.7个超强台风,2023年这一数据基本持平。
这也使得累计气旋能量指数达到了271.7,超过前面三个“拉尼娜年”,接近平均水平290。
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也接近平均水平(6.9个)。
其中台风“杜苏芮”“苏拉”“小犬”靠近我国时都在超强台风级别,对我国人烟稠密的东南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带来了严重影响。
1号热带风暴“珊瑚”于4月19日生成,标志着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季开始。
2号超强台风“玛娃”于5月19日生成,是标准的远洋顶级超台,美国机构给出了897百帕的最低气压估测。
“玛娃”一路没有登陆任何地点,仅仅影响了一些小岛。
按照日本气象厅数据,“玛娃”与15号台风“布拉万”并列2023年最强台风。
“玛娃”证件照4号台风“泰利”是2023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台风。
它于7月13日在南海生成,然后于17日以台风级别登陆我国湛江。
5号超强台风“杜苏芮”是2023年在我国致灾最为严重的台风。
它绕过台湾岛,以强台风级登陆我国福建晋江,此后一路北上,残余环流经久不散,在7月底与冷涡遭遇,在太行山麓长期滞留、降雨,给我国华北平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和洪涝灾害,造成了数十人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
此后,“杜苏芮”残余环流被温带气旋吸收后进一步给我国吉林、黑龙江带来严重暴雨,据中央气象台统计,7月29-31日强降水覆盖区域,集中在太行山一带,吉林、黑龙江在8月3日至6日也迎来强降雨,长白山一带洪涝严重。
紧接着,6号超强台风“卡努”长期在东海附近滞留,虽然最后选择北上登陆韩国,但在横扫朝鲜半岛之后,它又从鸭绿江入海口附近顽强登陆我国辽宁,成为我国历史上登陆地点最北的台风之一。
“卡努”残余环流给辽宁和松花江流域带来降水,部分影响区域与“杜苏芮”重合。
央视新闻截图8号台风“多拉”颇具传奇色彩,它最初的扰动云团在加勒比海出现,缓慢穿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后进入东北太平洋,成为热带低压,逐渐成长为一个小而强的四级飓风。
由于结构紧凑稳定,虽然多次在强盛的东北信风与下沉气流影响下减弱,但又顽强地再度加强,在信风气流中快速向西移动。
途径夏威夷南部海域时还助力了当地的山火发展,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历经12天,长途跋涉的“多拉”在8月12日0时以二级飓风强度进入西北太平洋,获得西北太平洋编号。
不过,在西北太平洋的“多拉”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受高空风切变影响,强度持续下降,在15日成为残余环流。
苟延残喘的“多拉”在18日重构,成为副热带低压,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于22日再度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东北太平洋,变性为温带气旋,此后登陆阿拉斯加西部,方才结束这漫长的旅程。
(图源:福克斯天气fox weather)历史上几个罕见的跨越太平洋三个海区的飓风9号台风“苏拉”又是一位重量级超强台风。
它走位极其刁钻,无伤穿越台湾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巴士海峡,使得其几乎没有遭遇任何陆地障碍,受冷空气影响才略有削弱。
9月1日, “苏拉”靠近珠三角时又出人意料地爆发性增强,香港天文台挂出最高警报“10号风球”,所幸最后登陆前它受到地形影响有所减弱,“苏拉”在珠海、阳江登陆两次,穿过粤西。
(路透社)超强台风“苏拉”的历史路径与风圈范围11号台风“海葵”虽然不如“苏拉”强,但其影响却严重得多。
“海葵”紧跟“苏拉”步伐,不过没有成功绕开陆地,先登陆台湾,成为2017年“纳沙”以来第一个正面登陆台湾的台风。
就在它即将离开台湾岛时,它却出人意料走出一个“托马斯回旋”,反向登陆高雄,然后再度回到海上。
9月5日,“海葵”登陆闽粤交界处,然后深入广东省境内。
按照一般剧本,“海葵”应该在两天内减弱消散。
事实上,“海葵”的确减弱了,中央气象台于6日发布针对“海葵”的最后一次台风预警。
然而,它并没有消散。
它的残余环流始终有一部分在南海洋面上获取能量和充沛的水汽。
9月7日夜间,香港天文台时隔两年再度发布暴雨黑色预警,在此后24小时内,香港天文台记录了一百多年来最暴烈的一场降雨,24小时632毫米!在香港其他地方甚至还记录到12小时内900毫米的恐怖降水量,相当于不到一天下了北京两年的雨!随后“海葵”残余环流继续沿着广东、广西的海岸线缓慢移动,给沿海地带带来了超过“苏拉”的降水量。
直到9月11日,“海葵”残余环流才在广西彻底消散。
(世界新聞網)香港天文台打破139年来的降水量纪录然后是14号超强台风“小犬”。
名字虽然萌萌哒,但威力却不容小觑。
“小犬”几乎走了跟“海葵”“苏拉”一样的套路。
它在10月初从台湾最南端屏东县掠过,经过兰屿时,激发出瞬时的龙卷风,当地气象站录得瞬时风力95米/秒,打破了台湾一百多年来的最大瞬时风力纪录。
此后,“小犬”瞄准珠三角地区,香港天文台发布“9号风球”。
不过,“小犬”最终影响不如两个前辈,它全程贴边广东沿海,但在冷空气不断侵入的情况下,最后仅以残余热带低压的形态登陆了湛江。
(加拿大星島日報)网友用AI绘制的台风“小犬”15号超强台风“布拉万”是我国中央气象台认定的年度最强台风。
“布拉万”生成于遥远的太平洋深处,在关岛附近增强为顶级超强台风,形态堪称完美,只影响了美国关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地区,基本没有带来灾害。
“布拉万”达到超强台风级16号热带风暴“三巴”在我国海南岛附近生成,几乎贴着海南岛西部走了半圈,不过它强度很弱,没有带来严重灾害。
10月20日,“三巴”消散。
沉寂近两个月后,12月16日,17号热带风暴“杰拉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18日消散,2023年度台风季正式结束。
按照命名风暴个数的标准,这个台风季大幅偏弱,而且有4个月没有台风生成,比起12个月都能产生热带风暴的2015年差了太多。
同样是厄尔尼诺年,2015年和1997年的太平洋台风都超级活跃,超强台风你方唱罢我登场,累计气旋能量指数都大幅超过平均水平(1997年达到570.4的累计气旋能量指数为历史最高纪录)。
2023年是新的厄尔尼诺开始发展的一年,然而台风活跃度却相当低,类似1998年(仅生成16个热带风暴,1-6月没有热带风暴生成)。
从海温来看,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平均海温一般会有所降低,使得台风源地偏南、偏东,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偏弱、信风和风切变加强。
但是一旦有台风在远洋生成,其发展空间很大,更有可能成长为超强台风。
同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台风源地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2023年9月以前,虽然已经出现厄尔尼诺事件,但是西北太平洋海温并不偏低,还存在有利于台风生成的环流条件,活跃程度接近平均水平。
9月以后,西北太平洋风切变加强,对流活动减弱,台风活跃度下降。
往年9-10月还属于台风活跃期,会生成6-10个台风,2023年仅有4个;11-12月会生成3-6个台风,2023年仅有1个。
台风活跃度对比,1997年6月到1998年6月出现了一次强厄尔尼诺事件2023年台风对我国的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杜苏芮”“苏拉”“海葵”都给我国带来严重灾害,山西、河北、吉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都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三个台风都可能因此被除名。
所以虽然数量少,但“质量”过高,2023年台风季累计的经济损失达到171.7亿美元(维基百科估计),排到了历史第八名。
由于厄尔尼诺还在持续过程中,可预见的是2024年全球气温都将持续偏高。
西太平洋海温略微偏低,不利于普通台风的发展,但有利于远洋超强台风发展;而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有利于飓风的发展。
2024上半年,西北太平洋可能几乎没有热带风暴生成。
但是下半年如果环流形势发生变化,厄尔尼诺减弱或消退,登陆或影响我国的台风就可能扎堆出现,东南沿海防台压力仍然不小。
近年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出现了较为危险的趋势。
这些台风经常能深入我国北方,与北方冷涡配合导致极端特大暴雨,如2018年寿光洪灾、2021年郑州暴雨、2023年河北暴雨洪涝灾害等,反映出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逐年增加、受台风威胁变大的情况。
在新的气候趋势下,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还将面临新的考验。
寿光洪灾(搜狐)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