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专业是什么?储能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门类,能源动力类专业大类,授予工学学位;高考招生专业为储能科学与工程,2023年该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多为物理,而2024年该专业本科类的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化学,高职专业未设该专业。
储能技术是指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存储,再将其转化成所需的能量形式加以利用的技术,像抽水蓄能、电池储能都是技术比较成熟的储能方式,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
储能不止是储电,但目前主要体现在电力应用上。
通俗地讲,储能就是能量多的时候把它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
储能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人们运用能源的主动性。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能量的存储即储能技术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专业,具有多样化的应用背景、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专业构架等特征。
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该专业本科阶段研究各种储能技术的原理、储能材料的开发与研制、储能设备的研制与制造、储能系统的设计及运行策略、其经济性和大数据分析等。
而华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聚焦规模化先进储能+碳中和技术、高效储能器件研发、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
学习哪些课程?专业主要课程示范1:储能基础课程设置物理、工程力学、计算机、电路、工程图学、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储能化学基础、储能原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储能热流基础、传热传质学、热质储存技术及应用、可再生能源及其发电技术、氢能储存与应用、储能材料、电化学基础、纳米材料与能源、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储能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储能应用技术等。
(西安交通大学)专业主要课程示范2: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基础、储能概论、电工技术基础、化学基础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数理方程、电子技术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材料固体理论基础、数值分析基础、电化学工程、自动控制原理、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专业核心课包括:储热技术及应用、储能电池技术、氢能技术及应用、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储能电站系统等(华北电力大学)国内院校排名?第一梯队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第二梯队北京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武汉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第三梯队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开设该专业的相关院校就业前景怎样?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移动式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技术和消费革命不断升级,储能产业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这也使得储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
到2030年储能产业上下游需求人数共计65.74万人,目前我国现有储能产业人才较少,2020年储能从业人员共计约为17.07万人,与2030年相比尚有48.67万人的储能产业人才缺口。
2021-2030年十年内,平均每年人才需求超过4.8万人。
从我国现有储能人才结构来看,不仅缺少领军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骨干工程人才和基础人才的存量也不足,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最大软肋。
因此,需要提高我国储能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支撑我国储能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从汽车动力电池到大型电站乃至航空航天,储能的应用无处不在。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发电(如五大发电集团)、电池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装备、应用等领域,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设计、工业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以选择考研深造。
参考资料:阳光高考网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官网软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