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
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rr10天内签单13亿元,光伏寒冬下卖铲人”能否继续赢麻?光伏“卖铲人”还能赢多久?凛冬将至,有人瑟瑟发抖,有人却在寒风中数钱。
最近,光伏行业“寒气逼人”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中游电池组件企业陷入价格战泥潭,下游电站投资收益率持续走低,整个行业仿佛被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就在这片哀鸿遍野中,却有一群人逆势而上,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就是被称为光伏“卖铲人”的光伏设备厂商。
奥特维,这家国内串焊机龙头企业,就在这波寒冬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吸金能力。
9月11日和19日,奥特维接连发布公告,宣布与国际知名光伏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短短10天内,就狂揽约13亿元订单,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另一家光伏设备巨头迈为股份也在半年报中报喜,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01.25亿元,同比增长52.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2.22亿元,同比增长40.97%。
一边是主产业链企业哀鸿遍野,一边是设备厂商赚得盆满钵满,光伏行业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不禁让人疑惑:光伏“卖铲人”真的可以独善其身吗?他们的“赢麻”又能持续多久?一、繁华背后的隐忧:光伏设备厂商的“赢”与“忧”光伏设备厂商的“赢”利,一方面源于光伏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带动了对光伏设备的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光伏设备行业技术迭代快、客户粘性高的特点。
光伏设备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快,设备厂商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才能保持领先优势,这也使得行业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新进入者难以轻易撼动现有格局。
在这片繁华背后,光伏设备厂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1. 下游风险传导:光伏设备行业与下游光伏制造业息息相关,下游客户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设备厂商的盈利能力。
当前,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普遍面临着盈利承压的困境,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这无疑会增加设备厂商的回款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坏账损失。
正如奥特维在中报中提示的风险,随着光伏行业亏损企业增加,公司应收账款及逾期应收账款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这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性现金流等产生不利影响。
2. 存货规模高企: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光伏设备厂商过去几年获得了大量订单,但同时也导致存货规模快速增长。
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10家光伏设备商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分别约为377天、427天、525天,而2024上半年,平均存货周转天数约629天。
存货周转天数的延长,意味着企业资金占用增加,资金周转效率降低,同时也存在着存货跌价的风险。
3. 行业竞争加剧:光伏设备行业的盈利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除了传统的设备制造商外,一些组件企业也开始向上游设备领域延伸,试图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例如,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组件巨头都已开始布局电池片设备领域,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
二、居安思危:光伏设备厂商如何穿越周期?面对行业寒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光伏设备厂商必须居安思危,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加强风险管控,提升抗风险能力:面对下游风险传导的压力,光伏设备厂商需要加强风险管控,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下游客户的经营状况,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坏账风险。
企业还可以通过优化客户结构、拓展海外市场等方式,分散经营风险,提升抗风险能力。
2.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光伏设备行业技术迭代快,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领先优势。
光伏设备厂商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提升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拓展新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光伏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一些新兴市场正在快速崛起,例如分布式光伏、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等。
光伏设备厂商需要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应新兴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三、寒冬过后,谁能笑傲江湖?光伏行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光伏设备厂商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发展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面对当前的行业寒冬,光伏设备厂商既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机遇,只有积极调整发展战略,苦练内功,才能穿越周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笑傲江湖。
正如那句古诗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光伏行业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相信在经历了这次寒冬的洗礼后,光伏行业将会迎来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