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我们可以用地球自身的磁场来发电吗?其实早就有人试过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2   来源:风力发电机   作者:风电招聘   浏览次数:99
核心提示:我们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简单来讲就是,如果将导体置入一个磁场之中并让它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两端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在此情况下,如果将其接入一个闭合电路,那么这个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另一方面来讲,地球自身就具备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它的保护之下,地球的大气层才不会遭到“太阳风”(即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的侵袭。既然磁场可以产生电,那我们可以用地球自身的磁场来发电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为何人类不用地球自身的磁场来发电呢?其实原因就是:地球自身的磁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想要利用它

   

我们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简单来讲就是,如果将导体置入一个磁场之中并让它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两端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在此情况下,如果将其接入一个闭合电路,那么这个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另一方面来讲,地球自身就具备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它的保护之下,地球的大气层才不会遭到“太阳风”(即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的侵袭。
既然磁场可以产生电,那我们可以用地球自身的磁场来发电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那为何人类不用地球自身的磁场来发电呢?其实原因就是:地球自身的磁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想要利用它发出足够我们使用的电根本就不现实,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在其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E)的大小可用公式“E = BLv”来描述(其中B、L、v分别代表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导体的长度以及导体切割磁感应线的速度)。
地球表面磁场最强的区域位于南极附近,其磁感应强度约为6.8 x 10^(-5)特斯拉,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让一个长达100米的导体以100米/秒(即每小时360公里)的速度在地球磁场最强的区域高速运动,这个导体的两端最多也只能产生0.68伏特的感应电动势,这根本就不够用啊。
由于我们无法增强地球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利用地球磁场发出更强的电,就需要大幅增加导体的长度,以及导体切割地球磁场的磁感应线的速度,应该如何实现呢?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发射一根非常长的导体到太空中去,然后让它以极高的速度围绕着地球运行(这其实就相当于在做切割地球磁场的磁感应线的运动)。
有意思的是,其实这种方法早就有人试过了。
1992年,NASA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执行了一项名为“绳系卫星系统-1”(Tethered Satellite System 1,简称TSS-1)的任务。
该任务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在“亚特兰蒂斯号”进入预定位置之后会释放出一颗卫星,这颗卫星与“亚特兰蒂斯号”之间会通过长度为20公里的导电绳缆彼此连接,在此之后,“亚特兰蒂斯号”还会放出一条导电绳缆到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从而形成一个通路。
根据预想,这条长达20公里的导电绳缆将会以大约7.5公里/秒的速度切割地球自身磁场的磁感应线,进而产生数千伏特的感应电动势以及强度为几安培的电流,然而在该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当导电绳缆放到200米长的时候,就卡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探测到了40伏特的感应电动势以及0.0015安培的电流,这说明了我们确实可以用地球磁场来发电。
由于“绳系卫星系统-1”的实验结果令人很不满意,因此在1996年的时候,NASA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又执行了一次名为“绳系卫星系统-1R”(TSS-1R)的类似任务,但此次任务也算不上成功,因为当导电绳缆放到19.3公里的长度时,就断了……不过在“绳系卫星系统-1R”任务中,人们探测到了3000伏特的感应电动势以及3安培的电流,这还是相当可观了。
在此之后,人们决定再接再厉,又开始积极准备“绳系卫星系统-2”(TSS-2)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任务至今都没有实施。
小结综上所述,地球自身的磁场确实是可以用来发电的,但因为这并不能满足人类平常的用电需求,所以人类才没有采用这种发电方式。
实际上,就算是对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卫星来讲,这种发电方式也不太适用,因为从能量的角度来讲,卫星利用地球磁场发出的电,其实是来自卫星的动能,而卫星的动能减少了,就不能保持原有的轨道,于是就需要额外的能量来进行轨道修正。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关键词: 风电招聘 节能风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