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借轰炸机拍片?抗日时期的中国人完成了这不可能的任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2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电齿轮箱   浏览次数:91
核心提示:“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如果没有汪曾祺的《跑警报》,谁能想到在战乱时期人们还如此淡定乐观。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时中国科学家冒着战火,完成了拍摄人类首部航拍日全食电影的浪漫壮举。这部影片仅2分20秒,却创造了人类科技史、天文史、航空史以及电影史四个文明领域里的第一。它也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同时它也是中国天文学家首次用现代天文仪器观测日全食,并进行了全球日全食的转播。能取得如此成就,靠的是不光科学家身上倔强与

   

“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如果没有汪曾祺的《跑警报》,谁能想到在战乱时期人们还如此淡定乐观。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时中国科学家冒着战火,完成了拍摄人类首部航拍日全食电影的浪漫壮举。
这部影片仅2分20秒,却创造了人类科技史、天文史、航空史以及电影史四个文明领域里的第一。
它也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同时它也是中国天文学家首次用现代天文仪器观测日全食,并进行了全球日全食的转播。
能取得如此成就,靠的是不光科学家身上倔强与坚韧那股劲儿,还有当时空军和普通百姓无怨无悔的支持....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外天文学家共同预测了一个重要的天文信息:1941年9月21日,将有罕见的日全食发生在我国。
这是四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文奇观,将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来华观测。
它将经过我国的新、青、甘、陕、鄂、赣、闽、浙八省,全程长达4000公里。
我国天文学界对此高度重视,并特地组建了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
为了做足准备,委员会于1936年派遣两支观测队前往苏联和日本进行学习。
并且从德国订购先进的设备如地平镜等,以供此次观测使用。
不曾想,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被日军无情践踏。
它们不是被完全占领就是经常遭受轰炸,当地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原本打算来华观测的各国科学家,也因此取消了计划。
然而,中国科学家则始终紧锣密鼓地筹划着,不舍放弃这大好机会。
毕竟在此之前,我国还从未使用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日食观测。
时任凤凰山天文台研究所所长的张钰哲,担任此次观测行动的领头人。
自从战争爆发后,张钰哲和他的观测队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调整和变更观测的计划,生怕出一点差错儿。
眼看各项准备工作都快做好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原来从德国专门订购的重要仪器,途径香港时被日军炸毁了。
此时,重新订购已经不够时间了。
这可怎么办才好呢?为此,张钰哲等人先是从德方那里获得了地平镜的设计稿。
之后,他们从全国各地找了所需零件,加班加点地将仪器组装了出来。
虽说好不容易配备齐了仪器,但这些临时拼凑的仪器只够一地使用。
此时,选择一个最佳的观测地点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综合天气、战局等多重考虑后,张钰哲将观测点确定在了甘肃临洮。
1941年6月29日,他率领观测队一行8人从昆明出发,开始了漫长的西北之旅。
由于当时物资匮乏,他们所乘坐的是一辆破烂的军用卡车。
车内空间很小,放置完观测仪器和行李铺盖就几乎没有空隙了。
彼时,研究员只好坐在行李上面,忍受着山路的颠簸。
除了屁股不得安宁以外,他们更害怕的是随时翻车丧命。
原来那个时候,司机为了省汽油,每逢下坡便关起油门,任汽车滑行。
一路上,他们不知目睹了多少翻车滚下坡的事故,实在令人胆战心惊。
当然,最为恐怖的还是日寇突如其来的飞机轰炸。
日军轰炸兰州时航拍的兰州被炸情形出于“以炸迫降”的目的,日军从1937年起加强了对中部城市的轰炸密度和强度。
不少城市的上空几乎一只鸟儿都没有,只有炸弹在空中飞行。
所以,轰炸也成了张钰哲一行人需要面对的残酷洗礼。
每当敌机来袭,他们赶紧抱着设备下车,躲进就近的防空洞里。
等轰炸结束后,大伙再赶紧跑回车里,重新上路。
一路上,他们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日机的轰炸,才险象环生。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在如此艰难的抗战时期,还要费时费力去观测日全食?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所谓的天文奇观也仅是好看,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用。
但其实,日全食的发生在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光能为人类认识太阳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还能研究各种天文现象。
比如在人工日冕仪未发明前,人类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才能观测到太阳最外层的日冕结构。
在日全食期间,肉眼可以看到太阳的日冕和突出物。
如果全食期间有彗星从太阳附近通过,降低的太阳亮度有助于我们发现它们。
类似的原理,运行在水星轨道内侧的小天体也能在此期间被发现。
此外,历史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验证离不开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
但也有不少科学家质疑爱丁顿的观测结果,打算找机会重复去做这个实验。
因此,很多人认为1941年的日全食观测对验证广义相对论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对身处战乱的中国人来说,这次观测任务更是要向全世界证明永不向日寇服输的精神。
带着这样的科研信念,张钰哲等人历经艰难险阻后终于在8月13日到达甘肃临洮。
有意思的是,他们一来到这个地方,就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县城内大街小巷遍挂巨幅标语、旗帜,就像过大年一样喜庆。
村民们的热情,令张钰哲一行人备受鼓舞和感动。
可由于怕被日军发现异常,他们不得不赶紧要求村民们拆掉标语彩旗。
为了给观测队充分的支持,临洮县还包下最好的旅馆、饭馆作为队员食宿之处。
更令观测队感动的是,村民们将自己平日里攒下来的酒肉送给他们。
而许多工匠们则热情地前来帮忙赶造架设仪器的台架等。
出于避免城内人烟稠密的目的,张钰哲最终将观测点设在岳麓山泰山庙内。
同时当地政府还特地送来了10匹良种马和一架新式军用手摇发电机来进行协助。
尽管受到当地人的全力支持,但观测人员在临洮的日子里也并没有那么好过。
在等待日全食期间,日军飞机前后共进行了5次的轰炸行动。
8月底那次最为严重,两架敌机盘旋在关顶,投了十余枚炸弹。
还好观测员提前获得警报,跑到防空洞里躲起来了。
和躲避轰炸一样令人糟心的,便是当地的天气了。
自观测队到达临洮后,大部分天气不是阴雨绵绵,就是乌云密布。
眼看着观测的日期就快逼近了,张钰哲无奈地望着天空发叹。
思来想去,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进行凌空观测呢? 这就需要专门的飞机进行协助了,可当时的局势要上哪里找飞机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向上级请求调派两架轰炸机进行协助。
这样计划就没那么容易泡汤了,要是阴天就飞到云层之上观测。
令张钰哲惊喜的是,当局答应了他的要求,将派出兰州空军的教练机和轻型轰炸机各一架,于9月20日飞至临洮。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9月20日晚间还有陆军的炮兵团开赴临洮。
同时还有空军的20余架战斗机集结于兰州机场待命,准备随时拦截日寇的飞机。
这下,张钰哲等人对观测日全食更有信心了。
只不过,在观测前一晚,他们还是因为高度紧张而睡不着。
皇天不负苦心人,9月21日一大早天气晴空万里。
观测点不光有张钰哲的团队,还有数名从外地赶来新闻工作者。
他们一边准备观测,一边准备日食实况现场转播。
当局派来的飞机也如约而至,观测队推选了一个叫区永祥的年轻人进行航拍。
他也十分勇敢地带着摄影机上了飞机,将它放在机关枪的位置进行拍摄。
就这样,他也成了中国航拍日全食第一人。
日全食的发生是由于月球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三个天体大体处在同一条直线上。
因此月球会遮挡部分或全部的日面,形成日全食。
整个日食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最长可以达到3小时左右据当事人回忆:当时等到9时29分32秒,太阳放出空前未有的强光,眼睛很不容易睁开。
到了10时30分38秒,太阳成为凹瘪初五、六日的月牙形。
突然黄球消失了,球体全黑了,周围只有一丝白边。
等10时53分38秒,黑球白边生光了,地面复苏了,那黑球白边顶上哗地一下,放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奇光。
12时18分18秒,太阳才得以“复原”了。
不论是地上还是空中,观测任务都进展得异常顺利。
不光航拍了日全食电影,还捕捉到珍贵的天文资料170余项,一共摄得照片200余张,“五彩”影片20卷。
日全食的全过程图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当时的无线电技术向全国转播。
彼时,英、美国家广播公司也在向全世界作同步转播。
当地村民们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他们有的家中,有的在城墙上拿着自制镜片观看日全食。
那一刻,大家仿佛都忘记了正处于战乱时期,沉浸在了这美妙的天文奇观之中。
等观测结束后,张钰哲还特地开放观测点,让村民们参观各种仪器和设备。
并指定专门人员对此进行讲解,以此报答他们无怨无悔的帮助。
事后,张钰哲等人认真撰写了科学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
1941年10月,他们还在兰州举行日全食展览。
1942年在美国《大众天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日食观测》。
文章中介绍中国天文学家艰苦工作的同时,还向全世界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
就算放在今天也很难想到,处在日寇轰炸下的中国人,居然能圆满完成一次重要的日全食科学观测。
兴许正是先辈们骨子里的坚韧和勇敢,才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资料夏峰.民国三十年甘肃临洮的日全食观测[J].发展,2008(10):158.抗战时期中国首次日全食观测.权威出处: 中国档案报2014-10-31纪录片:《追日临洮》上、下两集汪曾祺散文集《跑警报》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