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写《英伟达,股价要泄了吗》的时候,虽然谈不上逻辑完备、论述清晰,但我们很清楚要表达的观点是最后一句话:是短暂回调,英伟达还能涨很多。
一年后,英伟达的短期股价走势又来到了这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形态。
站在当前这个时间点,还能坚信“这是短暂回调,英伟达还能涨很多”吗?如果不能坚信,是什么因素使我们摇摆?一、那些风险因素市场情绪的钟摆,哪只股票都不能逃脱。
就在英伟达登顶的前一天,华尔街最大牛散称英伟达股价还有 50% 的上涨空间,Rosenblatt Securities的分析师Hans Mosesmann将英伟达股票的目标价从 140 美元上调至 200 美元,也是还有50%的上涨空间。
不去看那些冗长的研究报告,也能知道,英伟达短期业绩表现,仍然取决于巨头们的资本开支计划、以及主权算力的配置情况。
黄仁勋最近为之四处奔走的“主权AI”,是指一个国家利用自己的基础设施、数据、劳动力和商业网络建造AI的能力。
英伟达"主权AI"客户来自新加坡、日本、法国、意大利、印度等地。
英伟达于5月透露,"主权AI"预计今年将为公司带来将近100亿美元的收入(占去年总收入的6分之一),而去年这一数字为0。
再来看巨头的资本开支:微软2024年一季度资本开支140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增加79.4%。
微软表示,24财年的资本支出比23财年增加80.8%-89.6%。
谷歌方面,整年的季度CAPEX将在或略高于第一季度的120亿美元水平。
meta对今年资本开支的调整,从300-370上调到350-400亿美元,但Q1同比减少5%。
需要大量建设云基础设施的科技巨头,还剩下亚马逊。
尽管亚马逊季度业绩后没有详细披露数据,市场预期在600亿左右,增长幅度+4%。
巨头们今年的资本开支都同比去年翻倍了吗?这四家约占英伟达总销售额的50%+。
英伟达的总收入从2022年270亿美元,2023年达致600亿美元水平,翻倍了。
大家觉得,从2023年600亿水平,在2024年再翻倍的可能性会有多大?巨头们的资本开支也是有周期性的。
倘若今年仍能翻倍扩张,明年呢?而英伟达在软件、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更多应用层面的渗透,那些饼画得再好看,也还有待更长远的业绩表现来证实。
那么问题来了,自 2022 年 11 月底 OpenAI 推出 ChatGPT 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浪潮以来,英伟达的股价已上涨约 700%。
已经获利7倍的人,是不是需要掂量一下接下来这50%的上涨空间是否值得坚守?二、别跟英伟达提思科!大家都听过这种说法:算力是新时代的“石油”。
人类从“石器时代的人”,进化成“青铜时代的人”,再进化成“铁器时代的人”,再进化成“碳时代的人”,然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是“硅时代的人”。
当然,通过数字形态,我们中的一部分,生命可能会得以延续永生,直到成为“硅时代的人”。
至少黄仁勋和马斯克是有这种野心的。
掌握打磨石器技巧的人,批量生产青铜和铁器的人,生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人,在历史上都一度成为事实上财富与经济的“王者”。
黄仁勋也不例外。
所以,作为垄断性生产AI基础设施的人,是他,而非别人,最终坐上了“冰封王座”。
(黄仁勋:算力即权力